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網民有多在意隱私?我們來用數據說話

中國網民有多在意隱私?我們來用數據說話

從今年3月開始,Facebook就一直被數據「泄密門」的陰雲籠罩著。Facebook股價曾一度暴跌24%,市值蒸發千億。與此同時,數據泄露醜聞也引發了一場關於「網路個人隱私安全」的大討論。

一邊是國外網民發起的聲勢浩大的運動#DeleteFacebook(卸載Facebook),一邊是某中國互聯網大佬發出的「中國用戶願用隱私換便利」的聲音。中國網民真的忽略了隱私嗎?中國人到底如何看待網路隱私的?

前不久,企鵝智庫通過對全國範圍內網民的抽樣調查,發布了一份《中國網民個人隱私狀況調查報告》,或許能闡述一些中國的網民對待隱私的態度和習慣。

個人隱私是公民個人生活中不願為他人公開的信息,包括了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這份報告中顯示,用戶最不願填寫的3類私人信息是銀行卡號、身份證號、個人詳細地址;而對於其他一些無法精確定位到本人的信息,用戶則抱有較大的寬容度。

在不同場景下,人們對於提供隱私會帶來的收益和風險的預估也不一樣,導致了行為、態度的不同。由於官方認證和良好的口碑,以及使用習慣,銀行、金融理財、社交應用類平台成為用戶註冊信息時最信任的平台。政府官方網站和大型互聯網公司也分別獲得了81.4%和64.3%的受訪者的信任。

隨著賬號數量的增加,密碼設置變成了「頭疼」的問題。但為了方便記憶,50.8%的受訪者還是採用「幾個密碼通用大多數賬號」的方式;14.9%的受訪者更是「一套密碼走天下」;只有約35%的受訪人群對密碼的維護意識比較高。

除了個人信息這些硬數據,各類手機App也在記錄我們的行為數據。淘寶京東窺視著我們的購物習慣;百度掌握我們的搜索記錄;微信、QQ保留著我們的社交信息等等。這些行為數據在互聯網公司的加工下,變成了比用戶更懂用戶自己的「大數據」。在受訪者眼中,利用這些大數據生成的文章推薦(71%)、商品推薦(55%)的接受度最高,屬於用戶眼中不至於侵犯隱私的生活休閑式數據;而儲蓄貸款的數據(19%)接受度最低。

你會經常刪除自己的歷史搜索記錄嗎?

在賬戶註冊的過程中,16.1%的網民表示會仔細閱讀「條款協定」,大體瀏覽一下的受訪者和直接勾選/點同意的受訪者比例相近,均佔據四成以上。協議字數過多、術語不懂,是用戶不願意認真瀏覽協議的主要原因。

你是果斷「同意」的那類人嗎?

總體而言,中國用戶對網路隱私安全有一定的關注。受訪人群中,經常擔心自己信息在網上泄露的網民比例占接近四成,完全不擔心的網民比例不到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凌晨1點,你為什麼還在加班?
Magic Leap終於發布了第一款AR眼鏡,但它值得我們等7年嗎?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