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本周四,將迎來處暑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秋天的第2節氣。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古語云:「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從這天起,秋天的腳步慢慢靠近,伴隨豐收的喜悅。

此刻南方的天氣可能依舊暑熱,可在北方,一絲涼意早已隨著秋風送至門前。因此,處暑也叫「出暑」,意即炎熱離開,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

大詩人白居易也說:「離離暑雲散,裊裊涼風起。」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處暑節氣養生重點:益氣養肺

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

(1)起居調養

民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是對「處暑」時節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

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溫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人的不適,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稱為「秋乏」。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是人體要休整的訊號,應保持良好、充足的睡眠,順應自然之變。

另外,可常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夏天人的陽氣從旺盛的頂點慢慢下降,所以此時養生尤其要注意「養氣」,以防到了冬天陽氣不足。

俗話說:「春捂秋凍」,用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2)運動調養

運動不宜太過,盡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防止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如明?高濂著《遵生八箋》中的坐功:

每日寅時(清晨3-5點),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吞咽津液;也可打太極拳、漫步等。

(3)飲食調養

除了中暑、「空調病」、高血壓、腸胃炎,夏季常見「高溫病」仍會高發,一些人還會出現皮膚乾燥、大便秘結、口乾舌燥等秋燥癥狀。

預防秋燥應在飲食上注重「雙管齊下」:既要清熱消暑,又要補水潤燥,此時節可適當多吃鴨肉。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民間有「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的俗語,鴨肉性寒、味甘、咸,歸脾、胃、肺、腎,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滋陰養肺、潤燥生津

推薦葯膳:鴨粥

【做法】鴨肉100克、粳米100克,蔥白、食鹽各適量;將鴨肉切細備用;粳米淘凈,放在鍋內,投人鴨肉、蔥白和食鹽,加清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鐘,以米熟為度;早晚餐溫熱食用,以7日為1個療程。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適用人群】肺胃陰虛,乾咳口渴,潮熱骨蒸; 脾虛 水泛,水腫尿少,食慾減退,身倦乏力。


這2類人群,尤其要做好處暑養生

處暑時節,一方面,氣溫依然常常居高不下,暑熱難消;另一方面,空氣濕度開始有所下降,氣候逐漸變得乾燥,這種天氣情況下,陰虛、濕熱體質的人會較難適應,易出現不適癥狀,要特別小心和注意養生保健。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陰虛者:防秋燥

陰虛體質的人,不耐暑熱、乾燥天氣,防秋燥尤為重要。

這種體質的人,體形一般瘦長,經常感覺身體、臉上發熱,皮膚乾燥,面頰潮紅或偏紅,常感到眼睛乾澀,經常口乾咽燥,容易失眠,大便乾結,易患咳嗽、糖尿病、閉經、發熱等病症。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陰虛體質朋友在飲食上可多喝白開水、淡茶、蜂蜜水,還應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蔬菜水果,如銀耳、蓮藕、百合、枇杷、梨、香蕉等;少吃薑、蔥、蒜、韭菜、大料、茴香等辛辣食品。


濕熱者:避暑濕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濕熱體質的人,常常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易生粉刺、瘡癤,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裡有異味,經常大便黏滯不爽,小便有發熱感,尿色發黃;

性格多急躁易怒,尤其是對濕熱交蒸氣候較難適應;暑時節還處於長夏期間,雨多濕氣重,並會使人有悶熱感。

這2類人群,不做好處暑保健,當心「秋後算賬」

濕熱體質人群此時節宜保證睡眠,靜養心神:可經常練習深呼吸,將氣息深吸至小腹部;多聽流暢悠揚舒緩有鎮靜作用的音樂;盡量避免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和居住。

初秋乾熱時,可多食清甜、水分多的水果,多喝白粥,每天清晨喝一小杯淡鹽水或蜂蜜水,以潤腸通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