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估值達5億,平均6天開上一家店,4個月里它做對了什麼?

估值達5億,平均6天開上一家店,4個月里它做對了什麼?

在新零售領域裡,無人便利店裹足不前、無人貨架瘋狂大擴後又迅速收縮了起來,一時間新零售終端陷入了低迷狀態。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家成立才4個月的智能零售空間運營商便麗貓卻是在3月份成功獲得了2018年新零售領域的首筆千萬級融資。

一路發展下來,便利貓還以平均6天開出一家店的速度,在北上廣深等10餘座一線城市裡布局了30多家智能集合店,並與盒馬鮮生達成合作。

那麼,這家於2017年年底才成立的新入局者究竟是如何迅速崛起,做出高坪效的?

自動售賣機將會是新風口

便麗貓雖然是家成立不久的公司,但是它的創始人卻是個個都簡單。

其中,聯合創始人兼CEO孫向東歷任TOM.COM中國區副總裁、FrontPorch Inc中國區CEO,管理、商戰經驗豐富,對用戶、市場有著深刻的認知。

聯合創始人黃建榮曾在順豐、易迅里擔任副總裁,做過京東國美的高管,有著20多年的連鎖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的經驗。

此外,便麗貓的核心團隊大多是零售、物流供應鏈、互聯網、電商等領域裡的優秀人才。

在創始人看來,自動售賣機在中國早晚會成為一個風口。

日本和一些歐美國家,自動售賣機的數量達到了400萬~700萬台,而中國卻只有40萬台

顯然,中國人口多、地域廣,卻只有40萬台自動售賣機投放出來,離每30個人就擁有一台的成熟狀態還相差甚遠。

而根據行業數據進行預測,中國的自動售賣機將在2025年達到1000萬台

在整個行業的發展過程,必定會有產生眾多痛點。而便麗貓就是為解決他們所洞悉到的痛點而做的,想要通過做出智能平台來提升自動售賣機的效率

多品類統一運營

得益於創始人在日本進行了深入考察,他們發現,在日本的自動售賣機的品類非常豐富,而中國的則略為單一、交互體驗較差。

那麼,在中國是不是也能做出類似的多品類售賣機,做出交互體驗較好的智能零售空間呢?

因此,便麗貓整合了行業內可做自動售賣的資源,以鮮食製作為切入點,打造出智能零售集合空間

在這些集合店內,依靠多個品類的自動售賣機就宛如一個個「料理師」各顯其能,能同時銷售諸如鮮榨橙汁、椰汁、披薩、現磨咖啡、主食小吃等現制商品。此外,還有泛娛樂性的娃娃機。

這些智能零售機在訂單處理、支付上還做到了支持層面無縫對接,完全不會有傳統售賣機吞幣、錢幣面額現制等麻煩。

便麗貓還會根據不同的場景來進行匹配,精準服務消費不同消費群。比如,商業場景里的消費者在購買鮮食的同時也有可能玩上一兩把娃娃機的。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的及時便利性消費需求日益增加,且更傾向於鮮食產品。

傳統的自動售賣機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而便麗貓的智能零售空間就正好填補上來了。

為了確保眾品類智能零售機及品牌運營商能協同發展,便麗貓採用開放的態度來對待平台接入,並對所有的設備進行統一運營維護

據悉,便麗貓的智能零售集合店的坪效早已達到16萬左右,果汁類單品的坪效直接破60萬。

「毛細血管」模式滲透場景

目前,便麗貓主要布局的場景有商業場景、社區場景、交通樞紐場景。

這些都是人流量較多的場景地點,附近定然會有商超及便利店,這些零售機似乎沒有什麼用武之地。

實際上,這些零售機卻是不可缺少、必要存在的。

因為零售機的佔地面積小、靈活簡單,不易受地點、時間的限制,能觸及到商超和便利店無法覆蓋的角落,就像是人們身體里的毛細血管一樣,能將商品送達到每一個有需求的用戶面前。

按照這個模式,便麗貓入駐了天貓校園店,還與盒馬鮮生達成合作,擴充了更廣泛的場景

同時,在接入智能系統和日趨成熟的運營操作下,這個智能零售空間節省很大的人工成本且交易更為方便。

技術含量高而又快捷的銷售方式極易吸引年輕一代的消費主力軍,帶來了很大的商機

即便是在沒有強烈的消費慾望,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在看到新型的零售機時,更多的人會想要體驗一回。

除了這些,便麗貓還緊跟潮流,致力於打造IP經濟。其中,收效明顯的是,聯動阿狸做智能娃娃機業務,當月的營業額直接突破20%

寫在最後

從成立到估值5億,到布局10餘座城,便麗貓找准了行業痛點,並以創新的模式來幫助提升了自動售賣機的效率,向資本證明了其模式的可行性、盈利性,這才能在新零售低迷時期獲得融資,才能做到平均6天開一家店,並正穩步地前行,朝著成為國際一流的智能零售空間商努力著。

作者:魏無忌

編輯:As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商觀察網 的精彩文章:

榨乾粉絲錢包,卻還深受喜愛,三年鑄造7600億市場,這些美妝博主憑什麼?
10億之約期限將至,小米再次闖入空調領域,雷軍這次能贏董明珠嗎?

TAG:電商觀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