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供茶文化 詩意禪茶

法供茶文化 詩意禪茶

作者:法供茶善使--蘇蘇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難語。心源,本是一壺茶,包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禪茶悟道。茶煙裊裊籠禪榻,竹影蕭蕭掃徑苔。不但喝出了禪意,還喝出了詩意。禪和茶,恰巧都能讓人想明白這件事。其實,茶和禪都是屬於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並非生活必需品,卻能無限拔高精神領域,很適合雅士文人。

茶道禪心悟人道,墨研詞語韻天然,閑茶逸書醉飄香,靜心怡情在雨亭。禪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直指生命的真如,而茶的文化精神和禪的哲學意境是相融相通的。"法是茶"茶是法"盡十方世界是個真心;醒即夢,夢即醒,轉八識眾生即成正覺"。

詩酒禪茶,酒如詩,意濃味烈,茶性卻是禪心雅意,茶未入世之前,生於空山幽谷,歷盡風吹雨沐,吸納天地精華,待修得氣定神閑,而後雖遭火焙水注,通體瀰漫的依然是超然向外的氣韻。

佛教中一直都有這樣的修鍊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實無論是茶,是詩、還是禪,都是通過思考讓人心回歸至純至簡。想想吧,「寒雪裡,烹茶掃雪,一碗讀書燈」是多麼清淡,又是多麼豐盈。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茶,是智慧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志,派意念與大地來往,凈身於日月之下,吸天地精華,便有了一股靈氣,使得枝葉有耀眼之綠,它將自己獨置於天地,享受風雨的洗禮,尋得內心的寧靜,這,就是茶的自我世界,亦是忘我境界。

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閑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於一般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怡心情。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為一種期待,頗為形象。

「茶之為物,能引導人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源,本是一壺茶,包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禪茶悟道。

鄭板橋曾寫道: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蘇軾也曾寫到:茶筍盡禪味,松衫真法音。在明代,陸容也曾在詩里這樣寫道: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

而趙朴初的茶詩中,其中一首五絕尤其得到讀者的熱愛,經年被傳送,抒寫,只因茶禪一味,簡單清澈: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白千偈,不如吃茶去。雖然只是很簡單的二十個字,卻勾勒出無窮無盡的樂趣在其間。

而在其間的七碗茶,是得靈感於唐代詩人盧仝的詠茶名篇《七碗茶歌》,他的七碗茶歌,空靈優美,描述了喝茶中從一碗到七碗的獨特感受,喝完茶,詩人也彷彿羽化登仙,連身心都是空靈的,瀟洒的。這首詩因其洒脫的浪漫風格,在璨若星河的茶詩里脫穎而出,經久不衰。

以茶悟禪,以產品茶,茶與禪又一次完美對接。茶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飲用之境最好也選大自然之所。陸羽在《茶經》里寫道: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茶不僅可以在室內對飲,也可在大自然中飲,反而更添加一層別樣的趣味。在著名詩人杜牧的筆下: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也生動地描述了老僧參禪烹茶時閑靜雅緻的情境。

所謂的禪茶一味,是相輔相成,修禪需要寧靜,最好四大皆空,進入無我之境,品茶也同樣需要寧靜,最好是寧靜致遠的境界,方能真正體會到生命本真的韻味。無我中,有茶。無我中,有禪。所以茶和禪,就這樣因其同性總被聯繫在一起,便有了禪茶一味,多情佛心的說法。

清寂禪齋午夢回,荷風送爽到柴扉。跌坐安禪意自得,茶煙初透龍團美。禪,冥思,純厚,枯寂,洞徹,解茶之曠達隨心,釋茶之圓融自在,茶與禪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茶至無味仍余香,人若無妄心自清。品茶,便如品人生般,意境如茶,濃時不驕,淡時而有餘味,心境如禪,般若清欄,自若自清。禪在茶的餘味里得道,茶在禪意里衍生。禪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詩情畫意,渲染茶色靈魂的素雅,流水的深醉,搖曳生姿。摘一片茶葉婆娑的雲朵,擁一份純真淡然的執念。捻一縷馨香,抒一卷明媚,撿一片細碎的光陰,靜觀流雲,笑看山水,於流年中,藏一季茶香美麗與溫暖,每一份真誠,在曼妙中生出靈魂的暖香的詩意。

法 供

緣起無我

為善而生

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卒中茶後血管內治療卒中的起與伏
男孩貪杯珍珠奶茶致膽囊炎 珍珠在胃中堆成小山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