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突然暈了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嚴重會致死,救命方法牢記!

突然暈了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嚴重會致死,救命方法牢記!

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突然暈倒,你以為是頭的問題?

NO !也可能是心的問題!

心源性暈厥和猝死,

只隔著一層窗戶紙!

近日,在由心臟影像與心臟干預大會(簡稱CICI)主辦,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和全球領先的醫療保健公司雅培協辦的「『師說心語』之洞察」活動上,解放軍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高磊教授分享了心源性暈厥的特殊案例。

「頭暈」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

提到暈厥,大家最先會想到是顱腦出了問題。實際上,也可能與心臟有關。

高磊教授就遇到了一例——

66歲的男性,8天暈了兩次,伴有陣發性胸痛。暈厥總共持續2分鐘。既沒有咬舌頭,也沒有噁心嘔吐。

住院當晚,患者又暈了一次。這一次,值班醫生當即做了心電圖檢查,一步步抽絲剝繭,最終鎖定答案——心肌缺血引起的暈厥。

神經心源性是暈厥最常見的原因,而心源性暈厥雖然排第二,卻是最危險的一類。

高磊教授指出,心源性暈厥常由心律失常或器質性心臟病所導致,往往預後很差。比如說,冠狀動脈血管的病變,嚴重的左主幹的病變,先天性的心律失常,長 QT(U) 綜合征;Brugada 綜合征,一些結構性心臟病,阿斯綜合征等,如果沒有對病因進行處理,死亡率相當高的。

發生心源性暈厥怎麼辦?

1

啥是心源性暈厥?

暈厥前:心慌乏力、陣發性胸痛

不抽搐、不手麻、不噁心

心電圖ST段明顯改變

幾分鐘內自動蘇醒

2

暈厥後怎麼辦?

如果是突發急症,甚至出現生命危險,首選急診科。家屬立即撥打120,幫患者放平體位,等待過程中實施心肺復甦。如果是短期內發生過一兩次暈厥,暈厥後被救過來了,或自動蘇醒了,如果要去門診的話,首選心內科、神經內科。此外,要排除「假性暈厥」,即年輕女性在情緒極度亢奮或緊張時出現的「暈厥」。

3

對於有過暈厥經歷的患者,日常生活要做好三件事:

1、備好急救藥物: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排除低血壓情況)

2、別一個人出行:如果出門,要有家人陪伴,防止暈厥發生無人救助

3、運動前先評估:運動方式、強度要經專業人士的評估和指導後進行

治療:該不該放支架?

在高磊教授接手的這個案例中,暈厥的背後是兇險異常的左主幹病變。面對「死亡三角」左主幹,介入放支架還是搭橋,不是拍腦袋就能決定的。

一切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準——

如果本身是高齡老人,又合併了多個器官功能不全,搭橋就不太適合;

如果身體情況還可以,沒有其他器質性疾病,左主幹病變又很嚴重,還合併有閉塞、嚴重的鈣化、多支病變等情況,介入就不太適合;

目前歐洲心肌血運重建指南已將SYNTAX評分(根據冠狀動脈病變解剖特點進行危險分層)為23~32分者作為Ⅱa類推薦,就是說,這個評分區的患者既可以做搭橋,也可以做介入,因此要結合患者臨床情況,患者和家屬意願等共同決定,做一個更加合理的個體化方案。

支架不應超過3個?不一定

很多人擔心體內支架太多,血管會變「鋼鐵長城」,因此「支架數不應超過3個」。事實上,目前沒有文獻報告指出人體內到底可以裝幾個支架。

高磊教授認為,患者情況不同,病變位置不同,「不該放的一個也別放,該放的一個不能少。」拋開具體情況談支架數量,不科學。

高磊指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動態的疾病,可能這一次處理了兩個血管,放了兩個支架,時間長了又有兩個血管出現病變,而病變又不到搭橋的地步,因此需要再放兩個支架。如果恪守「支架不過三」的觀點,反而是對病情的耽誤。

支架放幾個?取決於病變的血管!一是病變血管個數,二是病變血管長度,三是放支架次數。因此,不能用絕對數量來限制對病人的治療。

在國外手術前,閉門談話不少於半小時

一個手術,醫生一周可能有好幾台;但對患者來說,一輩子屈指可數的幾次手術,就交在當下的醫生手上。如果這時被幾句話草草打發,就會惶恐不安。醫患矛盾有時就體現在這種信息不對等上。

「在國外,一台手術前,主刀醫生要給跟患者和家屬談半個小時以上,但國內很少有醫生能做到。」高磊教授說,醫生要給患者留出思考時間,不能用手術的緊迫迴避溝通,逼迫患者做出選擇。

一旦病人和家屬對醫生信任,醫生在做治療時就會容易得多,如果不信任感從一開始就存在,不管醫生說什麼,患者也未必能接受。醫生要和患者詳細地溝通手術利弊,風險與獲益,一步步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

高磊教授認為,醫患溝通,不是簡單的說話,而是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換位思考,時時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並善於把握溝通的主動性和技巧,再配合誠懇的態度和精當的訴求,這樣問題才會迎刃而解,為患者贏得更多生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時報 的精彩文章:

空調一開一關費電,還是一直開著費電?終於搞明白了
無數人親身經歷證實:不生病的人都有這一個特點!

TAG:健康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