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歷史收官:換一個視角看慈禧

清朝歷史收官:換一個視角看慈禧

原標題:清朝歷史收官:換一個視角看慈禧


本次為期一年有餘的中國通史讀史筆記,特地選擇慈禧作為收官之作。一則因為她是女人,而中國人又常將國家、民族、歷史比喻成如母親一般的女人;二則因為這個女人,主宰了中國歷史上最不幸、最紛亂、最沒落又變化最為深刻的最後四十七年;三則因為這個女人,具備了中國所有歷史人物的優缺點,她一個人的歷史,彷彿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王朝歷史的濃縮,她一個人的歷史,可以觀照任何一個朝代的帝王和臣民。


首先,慈禧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深受滿漢文化熏陶的女人。她有女人對美的追求,對青春的渴望。在中華這片土地上,不知曾生長過多少傑出的女子,可惜她們只能在「相夫教子」的「俗事」中悄悄凋零。然而,慈禧這個女人,卻和歷史上的武則天和孝庄太后一樣,憑著自己超人的膽量和聰明,出現在歷史的聚光燈下。雖然,歷史證明她的演出是一場失敗之作,但是,她畢竟登上了舞台並作了充分的表演。對一個中國女人來說,她可謂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其次,平心而論,在強大的觀念和制度籠罩之下,慈禧在她的政治演出中表現的才幹和能力還是相當突出。她比當時滿族的大部分男人剛強果斷。她可以稱得上有膽有識、機智精敏。在她四十七年的統治生涯中,始終牢牢控制著整個局面,把晚清歷史中那些諸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漢人集團中的精英人物,操縱於股掌之間。就在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咸豐皇帝準備倉皇逃走的時候,她從儲秀宮的帷幕後面第一次站出來,冒著違反祖制的巨大危險,極力反對這個懦弱的決定:「當皇上之將行也,貴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震懾一切。聖駕若行,則宗廟無主,恐為夷人踐毀。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後世之羞。今若遽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在滿朝王公大臣的驚慌失措之中,懿貴妃的這番話擲地有聲,足以讓滿朝男子蒙羞。


再次,她很有度量且頗具眼光。在丈夫死後,她以閃電般果敢的手段發動宮廷政變,顛覆了由顧命八大臣組成的權力中心。她只殺了為首的三個大臣,對其他人都輕輕放過,並且當眾焚毀了從三大臣家搜出來的政治信件,不追不問,從而使大批和政變集團有牽連的官員都鬆了一口氣,穩定了局面,安定了人心。當中國深受西方文化衝擊之時,她以遠超一個女流之輩的眼光做出了明智的反應——「洋務運動」就是在她的支持下開始的。她支持派出留學生,支持興辦工廠,支持建設新式軍隊。在她統治的最後十年,她相當努力地推行了政治改革,準備採用西方的君主立憲政體。她的改革範圍甚至比康有為當初的設想還要廣泛,改革手段也顯然比「戊戌變法」時的舉措更切實有效。如果遇到的是比較平穩的政治局面,也許她會成功地完成中國的君主立憲制改革。如果是那樣,她在歷史上留下的也許不會是像現在的這麼多罵名。


最後,她意志堅定。她在每個場合都能做到堅持自己的立場,從不被周圍的反對力量所壓倒。在那場關係到清朝生死存亡的「海防」與「塞防」之爭中,她能夠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做出了正確的判斷——雖然,失敗的一方李鴻章可謂她的「腹心大臣」,給她「孝敬」了不少銀子和各式珍寶,而另一方,是一個不願給她祝壽的「鐵心」漢子左宗棠。正是在她的毫無保留的支持下,左宗棠才能從容地剿捻滅回,抬棺西進,收復了中國最大的一塊領土。如果不是她的堅定決心,左宗棠很可能被李鴻章在背後上下其手而走馬換將——果真如此,則今日中國的領土範圍,很可能被大範圍壓縮。

然而,造物弄人,她偏偏撞上了中國最尷尬、最困難的時候。而恰恰這種困難,其實是她的祖先,若干個自稱很強大的男人所造成的。在她扮演的雙重角色之中,她本質上更是一個女人而不是政治家,雖然她天生剛強能幹。其實,在走進中國權力中心之初,她只是想替懦弱的丈夫噹噹家;後來,就是想保住愛新覺羅家的產業,以免孤兒寡母受人欺負。她只是一個愛享樂的精明的貴族女子,用她所熟悉的管理家庭的方式管理著國家。從現存的文獻資料中,你可以看到許多她召見大臣的談話記錄。曾國藩在第一次進京面見太后時,沒想到慈禧和他拉起了家常:「你兄弟幾人,出京多少年了,曾國荃是你胞弟嗎之類」。曾國藩在當天的日記中驚訝且失望地寫道:「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



不可否認的是,慈禧深深迷戀權力。在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官本位」傳統的極權社會裡,大多數男人和女人,對權力的渴望都根植於人性深處,是任何強者都難以抵禦的深度誘惑。從這點上來說,慈禧的失敗是由於人性的普遍弱點而不是自己的性別因素。但是對慈禧來說,她的權力欲僅僅滿足於用她用權力控制他人而維護自己的地位和生活而已。她更喜歡用權力達成更美好的生活,是以她對私人生活傾注了大量的熱情,她給自己建造無數的園林,她對巴黎的時裝、華爾茲舞無比喜歡。每天處理完政務之後,她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化妝、游賞、宴飲、看戲。她完全把自己置於一個傳統女貴族的生活趣味當中。


據說她也很富於人情味兒。對身邊的宮女,她極其和藹可親,很少疾顏厲色。宮中的女僕們回憶起她來,話語中不無溫馨:「老太后是最聖明不過的人,對自己最親信的貼身丫頭都是另眼看待的。不管外面有多不順心的事,對我們總是和顏悅色。比如,她對我講:『榮兒,你過來,你那辮梢梳得多麼憨蠢,若把辮繩留長一點,一走路,動擺開了,那有多好看!』」在這些回憶錄中,你看到的絕不是那個冷麵冷心的鐵女人,而是一個既威嚴又慈祥的老太太。作為一個母親,她又始終擺脫不了「相夫教子,看家守業」的身份定位。她像中國任何一個母親一樣,對獨生子同治過分嬌縱,使這個孩子成了清朝十二代帝王中最沒出息的一個;而對繼子光緒,她又矯枉過正,管束過嚴,教育出一個性格上過於懦弱的孩子。


慈禧這個女人,就是這樣,由著自己的性情,風風光光、曲曲折折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後,她在病榻上留給人們的最後一句話是:「以後勿使婦人干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她承認自己不成功地涉足了政治。她希望別人不要效仿她。而她或許會料到自己身後的罵名,但她絕對想不到,當她死後不到20年,她會遭受盜陵拋屍的奇恥大辱……


慈禧以一個女人,主宰中國晚清四十餘年政局。其雖為女人,卻能扶持培養如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大臣,從而剿滅太平天國這樣規模巨大的反清起義,並進而開展「洋務運動」,實現了短暫的「同治中興」局面;其雖為女人,當列強窺伺、四面皆敵之時,能夠權衡折衝,盡最大可能地保有了中國的領土格局(尤其是新疆領土之保衛)。然而,歷史不能因為其為女人即給予格外的寬容,當其耗盡國防經費而用於建設供其享樂的頤和園時,當其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賣國之語時,當其主持割地賠款、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時,歷史已經將她牢牢釘在了民族和國家的恥辱柱上,供以後的當權者和統治者引以為鑒:無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使用了什麼樣的方式獲得了統治人民的權力——在這個位置上,你首先必須持心為公:為國家的繁榮,為民族的發展,為人民的福祉,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哪怕這個選擇,損失了你個人的利益,損失了你享樂的機會,損失了你的一切,你也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其次必須治事有能:如果你的能力和素質,使你做不出正確的選擇,那麼,你必須選擇離開。否則,你就要像慈禧這個女流之輩一樣,被人破棺拋屍,被千夫所指,萬夫所罵。


也許,這正是本書作者掬血和墨撰寫這本讀史要略的目的!

歷史就是這樣以無情的方式,注視著有情的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民族英雄鄭成功: ??父為降臣,母為異族,弱冠孤忠垂青史
闖王李自成(之二): ??成也農民兄弟,敗也農民思想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