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看書法大師們的臨摹作品,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看看書法大師們的臨摹作品,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看看書法大師們的臨摹作品,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啟功(1912.7.26—2005.6.30)

中國書法家,書畫鑒定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滿族。姓愛新覺羅,雍正帝九世孫。長於古典文學、古文字學的研究,曾在輔仁大學任教。1949年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故宮博物院顧問、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等職。著《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啟功叢稿》、《論書絕句百首》等,出版《啟功書畫留影集》以及多種書法選集。因病於2005年6月30日2時25分逝世,享年93歲。

啟功臨米芾

米芾《彥和帖》

啟功臨王羲之

王羲之《四月廿三日帖》

吳昌碩(1844-1927)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吳昌碩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吳昌碩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

吳昌碩臨石鼓文

石鼓文《田車篇》

趙之謙(1829-1884)

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是清代傑出的書畫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漢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趙派」。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趙之謙精通於書畫篆刻,他的書風屬於鄧完白、包慎伯、吳讓之一路,由包氏的執筆法學習北碑。他的篆隸有他獨特的光芒。他的天分獨厚,而又夠加以發揚光大,所以產生出極富現代氣息的作品。這一點,他本身也有所矜持,但當時的人卻對他未能充分理解。其篆隸作品,有時雖然有些滲墨現象,但其銳利的筆鋒所表現出來的美妙感覺,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絕。

在包世臣等人「崇碑抑帖」的書法理論影響下,清朝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天才----趙之謙,各種書體都涉獵且留下了為數眾多的優秀作品。以行書作品為例來看,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的一種不同於傳統行草書的剛毅不屈和雄渾奇崛。行草比較容易引起情緒的激動,但趙之謙卻能將篆、隸、楷等書體的凝重融於這種飄逸洒脫的行草書之中,其中仍可窺見趙氏本人內在的情愫、精神。

趙之謙臨《嶧山刻石》

秦《嶧山刻石》

傅山(1607-1684)

字青主、僑山、公它等,名號甚多,入清後又名真山,號朱衣道人、觀化翁,山西陽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

自幼穎悟,喜任俠,賦性剛直不阿。崇禎年間曾以一介布衣,發動諸生數十人上書為山西提學袁氏訟冤,勇挫閹宦權奸,後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後,又與顧炎武等人秘密從事反清活動,並曾被捕。在獄中「抗詞不屈,絕食數日,幾死」。(全祖望《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康熙年間,朝廷開設博學鴻詞科,傅山時已七十二歲,地方官逼其進京應試,他稱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門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試,特封「中書舍人」放還,他既不謝恩,亦不接受,出京時,送行者途為之塞,其性情志節可見一斑。

傅山通曉經史、諸子、釋老之學,著有《霜紅龕集》四十卷。長於書畫,精鑒賞,並開清代金石學之源。同時他又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學家,在文學藝術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創造精神的思想啟蒙先驅。「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藝術主張,三百多年來一直備受推崇。

傅青主的書法傳統功基甚厚。全祖望《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雲(傅山):「工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兼工畫」。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鐘王,樸實古拙。八九歲時即從鍾繇入手,繼而學王羲之、顏真卿,至二十歲左右,已「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無所不臨」。喜以篆隸筆法作書,重骨力,宗顏書而參以鐘王意趣,並受王鐸書風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時譽。

處於董趙書風籠罩書壇之際的傅山,也曾學過趙孟頫,但後來對趙字貶斥得很利害。「予不極喜趙子昂,薄其人而遂惡其書,近細視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潤秀圓轉尚屬正脈,蓋自《蘭亭》內稍變而至此與時高下亦由氣運,不獨文章然也。」(《霜紅龕集》),這一段書法評論史上「書如其人」的典型論斷,自然這與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時期有關,他還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作字示兒孫》),這種論述針對當時「奴書」盛行的清初書壇無疑是一副清醒劑。他力倡正拙、貶巧媚,以自然天倪為尚,他一做人和正本為書學正宗的藝術主張,堪為後人效法,同時也正因為他的「學問志節」為人所重,世人對他的書法也就倍加珍視了。

傅山臨張芝《冠軍帖》

張芝《冠軍帖》

傅山臨柳公權《聖慈帖》

柳公權《聖慈帖》

王鐸(1592—1652)

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痴庵、東皋長、痴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痴仙道人、蘭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雲岩漫士等 。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 明天啟二年(1622),三十歲的王鐸舉進士及第,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次輔(副丞相)之職。次年入清,授禮部尚書。順治九年(1652)病逝於孟津,享年六十一歲,贈太保,謚曰「文安」。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於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學米芾有亂真之譽,展現出其堅實的「學古」功底,學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之蒼老勁健,全以力勝」。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其「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元常,雖模範鐘王,亦能自出胸臆」。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

在我國書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嚴謹秀逸之風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鐸取法高古,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抗衡,大膽創新,開創一代書風。他是書法史上一位傑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時代的王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懷,在他的《擬山園選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驚世駭俗的審美觀。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於他超邁雄奇的行草書。 他的行草書,恣肆狂野,揮灑自如,用筆沉著痛快,縱橫跌宕,自然出奇,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極富感染力。馬宗霍稱「明人草,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擬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如不盡,非力有餘者未易語此。」林散之稱其草書為「自唐懷素後第一人。」並不為過。有人以他的線條與明代另兩位草書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則他的遒勁既有異於徐渭的粗放,也有別於祝枝山的生辣,至於文徵明、董其昌則更不在話下。此外,他在結構處理上的構成意識也是前所未有的。空間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觀念,具有強有力的理性處置效果——在如此狂放變幻的草書中錘鍊出如此冷靜、有條不紊的效果,實在是出人意外同時又使人對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說從張芝、張旭、懷素、黃山谷直到徐渭,草書的發展是以用筆的豐富頓挫為準矩,而在結構處理上則一放再放,抒泄無遺的話,那麼王鐸則成功地阻遏住這種一發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靜的理性把這匹脫韁的野馬籠住,縱橫取勢,變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於法度之中,收奇效於意想之外。

他在筆墨上的創新也是具有開拓性的,他的線條遒勁蒼老,含蓄多變,於不經意的飛騰跳擲中表現出特殊個性,時而以濃、淡甚至宿墨,大膽製造線條與塊面的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節奏,不能不說他這有意無意之中的創舉是對書法形式誇張對比的一大功績。在他以前,還沒有人能象他那樣主動地追求「漲墨」效果。

王鐸的書法對中國書法後來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甚至也波及到海外書壇,特別給東瀛書法影響頗深。

王鐸臨柳公權《聖慈帖》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 今上海松江縣)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謚文敏。世稱「董香光」、「董文敏」、「董華亭」,在明末以書畫名重海內。

董其昌學書道路是十分艱難的,起因是在考試時書法不好,遂發憤用功自成名家。這在他的《畫禪室隨筆》有所記述,其中還自述學書經過:「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謂逼古,…比游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評。」由此可見,他對於古代名家墨跡是認真臨摹的,在用筆用墨和結體布局方面,能融會貫通各家之長。以古為師,以古為法,他的書法成就一方面得力於自己刻苦勤奮,善於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其與大收藏家項元汴的交往,得以飽覽許多書畫真跡。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達,不是明代前幾位書家所能比擬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清代著名書家王文治《論書絕句》曾贊曰:「書家神品董華亭,楮墨空元透性靈。

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一時士子皆學董其昌的妍美、軟媚,清初的書壇為董其昌籠罩,書風日下,實在是書壇的悲哀。對董其昌的批評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為最為激烈。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云:「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軍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行書以「二王」為宗,又得力於顏真卿、米芾、楊凝式諸家,趙孟俯的書風也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他的創作。草書植根於顏真卿《爭座位》和《祭侄稿》,並有懷素的圓勁和米芾的跌宕。用筆精到,能始終保持正鋒,作品中很少有偃筆、拙滯之筆;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風格蕭散自然,古雅平和,或與他終日性情和易,參悟禪理有關。許多作品行中帶草,左圖這幅作品用筆有顏真卿率真之意,體勢有米芾的側欹,而布局得楊凝式的閑適舒朗,神採風韻似趙孟俯,輕捷自如而風華自足。董其昌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

董其昌學識淵博,精通禪理,是一位集大成的書畫家,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畫禪室隨筆》是研究中國藝術史的一部極其重要的著作。

董其昌臨顏真卿《裴將軍詩》

顏真卿《裴將軍詩》

董其昌臨顏真卿《蔡明遠帖》

顏真卿《蔡明遠帖》

各位書友,看了這些書法大師們的臨帖作品後,有什麼感想?請在下方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書畫印自學入門 的精彩文章:

TAG:詩書畫印自學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