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們需要面向未來的教育

孩子們需要面向未來的教育

?

教學羅盤:jiaoxueluopan

基於建構主義的整合教學模式

你是否贊同: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

現代教育制度最初建立的目標,並不是為了培養創新人才,而是為了培養合格的流水線工人。

現代教育制度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世界範圍內,政府和企業主都意識到需要培養大量有知識和運算能力的產業工人。在這一目標下,現代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來:教導學生循規蹈矩,不能違抗權威,因為那時的工人在工廠中不需要進行獨立思考,他的主要任務是服從命令,按計劃完成生產任務;重視數理化而輕視人文、藝術等學科,因為工廠最需要工人掌握數理化等運算知識,而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對提高生產效率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這種實行已久的教育制度對19世紀、20世紀的全球經濟發展切實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三中心論教育思想亦適逢其時。

追根溯源,現在的傳統的教學思想源於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IvanAndreevich Kairov,1893-1978)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五步教學法」,即「組織教學、複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五個環節,這被寫進他的經典著作《教育學》一書,自此「五步教學法」影響了世界。解放初期我國教育全面蘇化——蘇聯教育的基本觀念、教育制度、教學模式以至教學方法被全盤接受,教育界開始沿用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凱洛夫所著的《教育學》也曾一度被奉為法典、聖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教師。甚至是今天,雖然有所變化,但仍離不開這一框框。

而凱洛夫師承「教育科學之父」——19世紀的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他強調知識的系統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三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也因此,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缺陷和弊端顯而易見:其過分注重和強調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學生作為學習知識的主體,在這種模式里幾乎是看不到的。它缺乏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不利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當代教育家、精英中學校長李金池在其主編的《中國課堂的奇蹟》一書中如是說:

「我認為,精英中學以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強行灌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外加棍棒式教育為特徵的傳統課堂,必然會破壞學生的學習生態,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能使學生變得麻木、呆板、消極、厭學,逼得學生把學校看成牢獄,把上學看成服刑。學生厭學了,不願學習了,這時不要說培養什麼創造性人才,就連升學率也無法保證。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成績,必須下決心轉變精英中學陳舊的教育觀念,必須下決心推進課堂領域裡的改革,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積極地探究,生動活潑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大幅提高教學質量和升學成繢。

另外,我發現精中的傳統課堂教學不僅是低效的,還扼殺人的靈性、毀滅人的創新精神。錢學森曾多次地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我想原因就在於此。我認為精英中學傳統課堂的基本特徵是『強行灌輸,死記硬背』,精中傳統課堂的基本要求是『唯師是從,唯書是從』,老師講的都是真理,不能質疑,書上講的都是對的,背過就行;精中傳統教學的實質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壓抑、控制和束縛』,在老師面前,學生儼然就是個奴才,沒有獨立的人格。結果,老師把學生的大腦禁錮了,把學生的獨立性剝奪了。這種教育的結果,必然會使學生迷信權威,沒有自信,不會獨立思考。……我一直認為,按照新課改的精神,大力推進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既可以快速地提高教學成績,也可以回答錢學森之問。」

其實哪裡只是上面李金池校長描述的精英中學原來的教學是如此,一直以來的傳統教學都是如此。在教師眼裡,學生是等待知識填充的「倉庫」或「容器」,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甚至是唯一任務就是掌握系統的學科知識。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儘可能多的書本知識,教師常常無視學生內心的需求和動機,將外在的、產品化的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在知識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思維發展和完滿精神世界的構建。學生獲得的是部分、殘缺不全、零碎、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的知識,惰性知識。

在這種傳統的教育制度下源源不斷地走出了大量的學生,他們走向了建築、生產型企業、化工廠、碼頭,他們讓經濟體系高效運作,讓GDP迅猛增長。大部分年輕人只需學習一門技能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就可以應付一生。

但是進入21世紀,網路技術迅速發展人類社會信息化,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世界已和前兩個世紀完全不同;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在迅速淘汰科技含量低的工作,與此同時提高新工作的技術門檻,社會的中堅階層不再是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而是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腦力進行創造性勞動的白領——聰明才智和創造性將是社會的主宰,而這些都是由21世紀的新知識分子所擁有和掌握的。這個新社會需要通過創造性思維找到解決難題方法的人,他們亦能創造嶄新的事物。這個社會崇尚能夠創新的人,比如喬布斯、埃隆·馬斯克、馬克·扎克伯格。

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AlvinToffler)在其《權力的轉移》中指出,21世紀的新知識分子是最有實力、最有革命性和最有發展前途的新階層,托夫勒用「權力轉移」來概括他們在新世紀的統治地位。其根據是:創造巨額財富的再也不是機器、工廠和礦山等基礎性資源了,而是科技、互聯網和信息——在信息社會,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早已得到滿足,人們需要更有品質、更有格調的產品及服務,人們越來越追求「內在體驗」。而要設計、生產出來這樣的產品及服務,就需要人們充分發揮想像力,在科學、藝術和人文中獲得靈感。

美國經濟學家凱西·戴維森(Cathy Davidson)指出:「當今學校執著於教導我們的小孩以古老的方式去應對他們長大後的經濟局勢……可預見的是,2011年入學的美國小學生,他們中有65%從學校畢業後,將從事目前並不存在的職業。」可是,傳統教育的變化卻極為緩慢。我們80後在小時候還在聽老一輩人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我們不妨想一想:你過去學到的數理化知識有多少在工作中確確實實被用到了?或者可以想想,你在大學4年中學到的東西和你現在的工作是否匹配?

傳統教育往往強調對具體學科知識的掌握,是面向當下的,並不能適應現在所處的時代,更不能讓我們應對未來。

在傳統時代,不缺少思想,而缺少資料,因此,那時更珍視學問家;而到了互聯網時代,不缺少資料,而缺少思想,所以,這個時代呼喚思想家。始於工業革命的現行教育體系沒有跟上時代。出生在21世紀的幼童已大量進入校園,當今的時代需要他們成長為富有創造力、能獨立思考、有開創精神的新人類。如果現存的教育體系還用古老的方式教育他們,大部分校長和老師們仍然採用培養工人的方法培養他們,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孩子們需要面向未來的教育。我們不能把孩子塞到一個教育體系里,試圖預測2045年什麼熱門,再去教孩子相應的知識。我們作為教育者要引導孩子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索,幫助他們去主動建構「活性知識」而非「惰性知識」,讓孩子養成通用的學習能力,比如好奇心和求知慾、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互協作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無論以後時代怎麼變化,孩子都能適應代,突破時空的限制。

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南非總統曼德拉(NelsonMandela)曾說,「教育是最強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來改變世界。」

GIF

俞敏洪說:

「任何時代的來臨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不願意與時代共同前進。」

本文節選自《教學羅盤:基於建構主義的整合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

王志濤

資深實戰培訓專家、教學設計專家;12年從業經歷;

專註於教學設計、課程開發、講師培養、行動學習;

2018年9月即將出版《教學羅盤:基於建構主義的整合教學模式》

教學羅盤,每天給你的課堂加點兒料!

熱點文章

? jiaoxueluopan

?教學羅盤

(jiaoxueluopan)

基於建構主義的整合教學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學羅盤 的精彩文章:

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樣「點評」學生的發言?
老師在課堂上多分享「乾貨」還是及時進行練習?

TAG:教學羅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