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東陵被盜後,乾隆屍骨不全,竟與其他四人共用一棺,草草下葬

清東陵被盜後,乾隆屍骨不全,竟與其他四人共用一棺,草草下葬

作者:金滿樓

1928年9月24日,在孫殿英盜掘清東陵後,北平《世界日報》刊登了一篇報道,其中主負責人之一、清宗室寶熙大致敘述了東陵被盜後的清理重葬始末。

寶熙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九世孫,其生於同治十年(1871年),後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曾任山西學政、學部侍郎、內務府大臣等職。

民國年後,寶熙也曾擔任過總統府顧問等職。

當年8月,在孫殿英盜掘清東陵事件曝光後,前清遜帝溥儀及其昔日的皇室成員痛心疾首,其後派出耆齡、陳毅(曾任庫倫辦事大員)及寶熙等前往東陵進行善後。

根據寶熙的訪談及其日記,當年8月18日,一行人共七十餘人分乘小汽車十、大汽車五(嗣以行李過多而加雇大汽車一)從天津出發,20日從北平啟程,22日到達東陵。

然而,等到達現場,此時乾隆的裕陵地宮及慈禧太后的陵墓早已是屍骨狼藉,慘不忍睹。

據寶熙的介紹,當時「慈禧屍體尚屬完全,但因出棺有日,又兼天氣甚熱,皮肉均已發酵,遍身俱長白毛。」

在其日記里,寶熙更是透漏了當時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七月初十日(8月24日)早晴。午至菩陀峪地宮隧道,蛇行而入,見石床下梓宮欹側而立,金色外槨劈毀,槨置於西北隅,上覆片板,啟視則慈禧玉體在焉。

側卧其中,左手搭於背上,發未散。上衣附體之衣已去,面與身發酵,生白毛及寸,……玉體暴露於梓宮外者四旬有餘,地宮潮濕,天然蒸熱,以至成此狀況也。

即傳婦差覆以黃綢,置未毀朱棺於石床,然後以黃緞褥緊束玉體,緩緩移轉正面。面色灰白,兩目深陷成黑洞,唇以下有破痕。」

在清理慈禧太后陵墓的同時,乾隆裕陵地宮也在加緊排水。據寶熙的介紹:

「(乾隆)墓內原來積水均四尺之深。吾人下地宮時,先借防火用之吸水車,盡四日之力,將內面積水吸干,始行入手清理。

而墓內黑暗異常,即用油燈亦不易燃,即燃亦少時即滅。後用手電筒燈多具,並借用煤氣燈一盞,始能著手辦事。然煤氣燈在內,亦不能耐久,須更番移出地宮,吸換空氣,加以修理後,始能再用。」

在將地宮中的大量積水大致排干後,寶熙又做如下描述:

「乾隆及各后妃之屍骨,則凌亂無次,不辨男女,不知頭腦屬誰,手足屬誰矣。卒由常識推測,乾隆體骼甚大,享年有八十九歲,按此標準,可以得其大概。

再則老年男人骨色發紫,女人骨白。乾隆之顎僅余牙齒一枚,據此亦可推知大半。但乾隆頭部之下腮,業與頭腦離開,放置甚遠。後經細加搜尋,始得合併原處。但腮骨雖得尋獲,然已損毀一半,無法尋覓矣。

其二後三妃之屍骨,除有一具完全者外,余皆不能分辨。某後之頭骨,後半已失。又因乾隆之骨雖可推知,然亦缺欠甚多。」

當時,兩路兵匪為了劫奪寶物而大肆破壞,乾隆帝後不僅屍骨不全,而且還有另一問題就是地宮內冒水。

最初,寶熙等人以為墓內積水是雨水灌入,但事實上,積水並非來自雨水而是墓室本身被鑿通了泉眼。即便當時勉強將積水排干,之後遲早也還會積水。

對此,寶熙也無奈地說:「查此水來源,並非雨水。實因墓地下通泉眼,故有此患。內面之水,雖經吸干,然地孔中,亦時時冒水,後用棉花及泥水封填,亦歸無效。」

對於重葬的問題,寶熙等人經公議後認為:

「原有各棺木棺身甚好。乾隆之棺,為茵陳木所制者,不過各棺蓋略有損壞,後用漆灰填補完好。穿著一項,因乾隆諸人,屍骨不全,不能穿衣。而慈禧屍首,因其不堪動手,且僅扒開胸前,故仍舊扣好入殮矣。」

最終,公議的斂葬方法是:慈禧太后簡單整理後仍放回原棺柩,「乾隆及二後二妃之屍骨,既不完全,又難分辨,故爾五人合用一棺成殮」。

據寶熙日記:「(8月31日)午前至裕陵地宮,看梓宮、金棺上蓋漆口貼金,將次工畢,遂命洒掃石床,掩閉三道石門。地宮泉水仍復上出不止,欲籌補救之法,舍用土填塞,無他途。」

善後工作進行約兩星期後,寶熙一行人於9月8日返回天津。據其記載,一路上大雨如注,危險萬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請光緒皇帝奉慈禧太后周遊列國?王照這主意真是不能再「餿」了!
變法搞不下去,就殺幾個一品大員?戊戌年中,康有為真的如此狂妄嗎?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