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介布衣諸葛亮為何能文達諸侯

一介布衣諸葛亮為何能文達諸侯

歷史中有很多人物隱居在深山田野中,不去刻意鑽營,卻能被伯樂發掘。商末周初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東漢末年有「三顧茅廬」諸葛亮匡扶漢室。




三顧茅廬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為了求賢,劉備親自去諸葛亮隱居的小山村登門拜訪,但前兩次都撲了個空,「凡三往,乃見」。故事發生在公元207年,劉備生於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後,當時47歲,

而諸葛亮生於181年,是80後,當時27歲,兩人相差20歲。那為什麼劉皇叔卻「猥自枉屈」三顧茅廬呢?







公元207年,劉備到荊州逃難,屯兵新野,為了儘快融入荊州上流社會,發展自己的勢力,也要延攬人才,就經推薦找上了諸葛亮。




一:看出身




我們上學時候都背過《出師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不少人以為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其實他是實實在在的官二代。




諸葛氏在荊襄地區是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書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做過泰山郡丞,長兄諸葛謹在江東為官,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劉表,舅父是蔡瑁。




諸葛亮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係:




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


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係;


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




正是由於他的廣泛、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劉備才找上他。







二:看才學志向




諸葛亮身為官二代,完全可以靠這些關係謀得一官半職,但是他卻決定從襄陽城搬出去,另尋一處住所,

當然「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不是一名純粹的隱士,他也無意於成為隱士。

他只是為了繼續潛心學習和積累。17歲就有如此打算,可謂思慮深遠。




他在荊州城西北20里找到了一處理想的地方,此地就是隆中。這個地方,既是一處幽靜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擾,以便於讀書學習,還有田地可以耕種,以便在讀書之餘參加勞動,既自食其力,又鍛煉身體和心智。而且離襄陽城不太遠,雖然不必天天再到學業堂去學習,但那裡集中了最好的老師,諸葛亮隨時可以去那裡向先生們請教。




諸葛亮在隆中並不是死讀書、讀死書,別人讀書務求精通、熟練,

而諸葛亮讀書為的是積累和思考,「獨觀其大略」。



他也沒有用這個小環境來封閉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這段時間,

他積極與外界溝通,隨時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變化,廣泛的拜師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這10年間所做的主要事情之一。




在龐德公幫助下,拜了司馬徽為師,並與龐統、向朗等人成為同學。除了這些師友,諸葛亮這一時期交往的摯友還有崔州平、石韜、孟建、徐庶等人,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聚會。




認識諸葛亮的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比如徐庶評價他: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矣……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他的老師司馬徽評價他:可比興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可見諸葛亮卻是有真才識學的。




這也是他雖居山野,卻被外界所知的重要原因。







三:看氣質




《三國演義》里寫道: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意思是說他風度翩翩、氣宇軒昂。陳壽

《進〈諸葛亮集〉表》寫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時人異焉,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小亮同志顏值氣質爆表,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氣質美首先表現在豐富的內心世界。

理想則是內心豐富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理想是人生的動力和目標,沒有理想的追求,內心空虛貧乏,是談不上氣質美的。




自古有雲腹有詩書氣自華,諸葛亮有如此精英氣質風度自然與他的學識志向是分不開的。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時,問了一個問題:「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諸葛亮請救,實際上是在考察諸葛亮的戰略思維。就如同CEO面試運營總監是一樣的道理。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人們佩服諸葛亮的《隆中對》,

如此高超的「頂層設計」不僅建立在平時大量的讀書積累之上,更建立於對天下形勢動態的及時捕捉和分析,這些是山村裡閉門讀書所得不到的。




是以,諸葛亮之所以未出世,卻聲名遠揚,

固然有他的社會關係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經天緯地之才。

如果是不學無術之人,即使有再深的社會關係,想必劉皇叔也不會拜訪的。







正如王充在《論衡·別通篇》中所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古人認為,一個學者只有博學多識,才能學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氣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據,下筆知取捨,這也就是所謂的「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追求博學的傳統,由孔子開創。孔子不僅號召人們「博學於文」,主張和學問廣博、見識豐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體力行,給世人樹立了榜樣。




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即學識沉澱氣質,見識成就精英。

所以,累積學識和凝練氣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正如

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

,經歷千錘百鍊,才能孕育出一杯濃郁醇香。







中國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因為有了酒,才有無數英雄競風流。

如果不喝酒,也就沒有了桃園三結義;如果不喝酒,也就沒有了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如果沒有酒,關雲長如何能斬顏良誅文丑。




不管是「古代精英」,還是現代精英,酒在他們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酒也是精英人士的一個象徵。




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

藉助至少30年、60年、90年的老窖池,所釀造出來的窖齡酒方能讓每一滴酒體都綿中帶力,回甘持久。

作為 

「中國精英商務用酒第一品牌」

,定位時尚氣質,專註打造「精英商務酒」,才能成為深受精英人群喜愛的中國精英商務用酒代表。







《論語》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與賢者交,見賢思齊,是古往今來上進的人的追求。




山東濟南是書香之地孔孟之鄉,在千百年詩酒傳承之地,分享來自川蜀瀘州白酒文化,邂逅齊魯精英,詩酒作伴,是很美的人生體驗。




故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打造了 8月17日濟南站 

「精英俱樂部之夜—博聞精英范」

主題活動。







本次活動以學習為主題,邀請重慶大學經濟管理培訓中心講座教授,重慶科創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長楊異之先生分享其帶來的主題課程《走向傳統文化深處——向傳統文化求「智」問「道」》




課程詳細解讀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代中國,

如何「以學識練就氣質」,構建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先進文化。

這已是每一個中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歡,無酒不解憂,

希望

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

能助你於觥籌交錯中如人所願,在推杯換盞間水到渠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外公張聞天的最大心愿
古龍 :天涯遠不遠??不遠!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麼會遠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