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延禧攻略》:僅僅看劇情?這也是一部行走的中國文化教科書啊

《延禧攻略》:僅僅看劇情?這也是一部行走的中國文化教科書啊

《延禧攻略》火了,相信不少人都在追劇吧!一部宮斗劇本來沒啥好推薦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把它當成宮斗劇來追,就輸了。

這部劇,可以說是一部行走的中國文化教科書。

說到中國文化,大家就會想起「古詩詞、國學、古文」,想到「語文新教材里古詩文篇幅大增」。但是,中國文化更包括了衣食住行、文化遺產、民俗風情……這些才是活色生香的中國文化。

與其讓孩子一開始就去啃那些比外語還難的文言文,不如從了解這些活色生香的中國文化開始吧!

抱著強烈的求(bā)知(guà)欲(xīn),我們今天就跟隨《延禧攻略》,去學習一些普通人永遠都不會知道的高端知識。

拋開劇情,單說考究用心的清宮布景,古典素雅的高級色調,如詩如畫的中國風構圖,用網友的話來說「隨便一摁暫停,都是一幅絕美的中國水墨寫意啊!」

前方高能

這還不算完,劇中各種細節,更是極致到讓人大呼變態。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服飾不是劇組胡編亂造出來的,而是參考各種史料古畫,極盡所能做到經得住推敲考證。比如,導演在微博里展示的參考畫像:

賣萌的龍袍

既然導演說是神還原,那麼我們就先說說關於服飾的還原最有爭議的龍袍吧:皇上胸口的那條龍,你這麼萌是認真的嗎?

但是,別冤枉了龍,經過網友查查證,那些年在博物館裡見過的真品龍袍,還真是一些搞笑龍。

比如這條龍,就驚恐到臉部自動變形。

還有這條,氣到嘴變成臘腸。看來在歷史上,被綉在龍袍上的龍,本來就沒什麼偶像包袱。

非物質文化遺產

電視劇里頻繁出現的刺繡、緙絲、絨花等都是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絨花:富察皇后平日里「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你們可不要小瞧了皇后頭上這頂絨花頭飾。這個絨花,在唐代武則天時就被列為了皇室貢品。

在06年的時候,製作絨花的這個技藝,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劇組為了尊重、還原歷史,特地找到了這門技藝的傳承人,由他來製作劇中的絨花頭飾。

而且,這個絨花的造型也不是隨意創作出來的,而是照著故宮裡的真品做出來的。

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劇中那些各式各樣的絨花。

特別是皇后娘娘頭上的這個搖錢樹造型絨花,花了師傅整整一個禮拜。

皇室當然不會只有一種頭飾,跟樸素無害的絨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點翠。

還記得《甄嬛傳》里的華妃哇?她頭上就戴著一頂巨大的點翠頭飾。這頂頭飾很有來頭,是當時劇組從一位收藏家手裡借來的真品,價值100萬。

高貴妃,這個眼影和說話都很浮誇的女人,最喜歡戴的頭飾也是「點翠」。

可千萬別以為點翠只是貴,它製作過程太不人道了,用金屬做底座,然後把翠鳥的羽毛,粘在上面。

《珠翠光華》這本書里有描寫點翠是怎麼做的,「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圖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鳥羽毛以翠藍色雪青色為上品,顏色鮮亮,永不退色。」

最後的細節效果就是這樣,可以看到上面一根根羽毛的紋路。

被取過羽毛的翠鳥,一般很快就會死掉!還好沒這東西了!

故宮博物院里收藏了很多點翠首飾精品,比如這個點翠鳳吹牡丹紋頭花,有機會不妨去看一下。

還有眾多手藝老師傅親手製作,甚至為故宮修復龍袍的綉女,怪不得被贊為用匠心精神把東方美學和清宮文化相結合的作品。

刺繡

緙絲

絨花

點翠

刺繡

清宮戲離不開清宮服,一件古代的服飾便是一段可觀可感、可以觸摸的歷史。光是劇中最普通的宮女服,就不知用了多少種綉法

從傳統的京綉、宮廷綉,到緙絲、手推綉、打籽綉、盤金綉,全都是經驗豐富的老綉工純手工縫製。

一針一線都展示著中國傳統刺繡工藝的博大精深。

京綉又稱為宮綉,有嚴格的藝術審美標準和規範。構圖、用料、針法都有固定程式和規範。繡的方法上講究慢工出細活,綉品需平、光、齊、韻、和、順、細、密;圖案精細秀麗、形象逼真,內容上要求「圖必有意,紋必吉祥」。

緙絲

除了各種刺繡,還還原了2000多年歷史、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的宮廷緙絲手藝,甚至請來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顧建東先生作為指導。

2006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綉坊里的織布機、緙絲機刺繡的架子都是貨真價實,一走進去,彷彿回到了那個年代。

連妃子們所用緙絲團扇也仿製了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團扇,太后所握團扇仿製清朝紗面貼絹仙鶴桃樹圖團扇,高貴妃所用之扇,則仿製清朝紅色緙絲烏木雕花柄團扇。

崑曲

高貴妃(譚卓 飾)一曲《貴妃醉酒》不僅迷醉了皇帝的心,更讓我們領略到崑曲的華麗婉轉、裊娜情深。

600年前,興於江南的崑曲盛於文人雅士之間,唱腔華麗、念白儒雅、舞蹈飄逸至乾隆進入鼎盛,一度是啟發天下戲種的「百戲之祖」。

然而歲月無情,曾經如此輝煌的歌劇魅影又怎會料到後來衰敗沒落的慘境?甚至把國粹之名拱手相讓?

2006年,崑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拯救崑曲中來。

在劇中,毫無戲劇底子的譚卓堅持不用替身,自己跟著老師苦學。隨著學習和了解的深入,她越發感受到崑曲的魅力。

她說:「崑曲作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如果能夠通過劇集被大眾注意到,那將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打樹花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李白寥寥幾句,就把劇中高貴妃獻給太后的那場動人心魄的「火樹銀花」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種流傳於河北蔚縣的古老社火,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是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勇敢的鐵匠們用熔化成1600多攝氏度的鐵水潑灑到堅硬冰冷的城牆上,一瞬間天崩地裂,整個城牆像炸開一樣。

在《延禧攻略》,「打樹花」第一次進入影視作品。負責這場戲的表演匠人們大多都已年過花甲,卻還是不辭辛苦不遠萬里趕來參與拍攝,只為能夠把文化傳承下來。

「好害怕有一天我們沒了,這個文化也消失了,這個年輕人沒人愛學,希望通過電視劇這樣一個(大眾媒體),讓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有多美」。

於正曾在微博說,看到紀錄片《尋找手藝》有些難受。其實,當我看到他寫下的這段話,更是忍不住鼻子一酸。

嬪妃的服裝

高貴妃剛出場的時候,穿的居然是黑色,是去奔喪嗎?

皇后穿的也是黑色的衣服。明明是大喜的選秀日,就穿這?

後來我又去查了一下,發現,emmmmm……她們穿得沒錯,這兩件衣服,是后妃吉服的款式。而且,在歷史上是有一模一樣的原版的。

高貴妃穿的這件,全名是叫「石青紗綴綉八團夔鳳紋女單褂」。

你看這個花紋,具體到每個圖案所在的位置,都和原版一毛一樣。

還有皇后的這件也是,全名叫「緙絲石青地八團龍棉褂」,長這樣。

你們看劇里和原版的對比,龍的形態和位置,還有龍旁邊那些紅色的不知道是火還是雲的位置,都一模一樣。

可以證明,劇組還真是用心查了資料。

清朝後宮嬪妃們的衣服,從正式到休閑,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便服。

妃子們穿禮服的場合很少,一般只有在重大節日,比如冬至、元旦還有冊封禮上才會穿。從流出的劇照中可以看到,嫻妃上位成皇后,穿的就是禮服。

吉服就是比禮服要簡約,但是比常服要隆重的一種服裝,一般是在禮儀場合穿,比如富察皇后的荔枝宴上,穿的就是吉服。

你在看劇的時候看到大家一起吃個飯啊,開個會啊啥的,那八成就是穿吉服的時候了。

至於常服,正常來說的話,常服的款式都是很低調的,一般都是石青色,也就是接近黑色,而且沒什麼花紋。

乾隆石青緞暗團龍紋棉褂

可能是因為拍出來不太好看,所以現在的電視劇里一般不拍常服,而是拍便服比較多。但是事實上,清後宮裡的大多數時間,妃嬪們都是穿常服的,如果穿越回去,大概只能看到黑黑的一個個。

便服呢,就是后妃們的休閑裝啦,款式和顏色也比較多變。從這張《弘旿行樂圖軸》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便服就是在最輕鬆、最隨意的時候穿的。

劇里妃嬪們平常在自家宮裡,穿的就是便服,這也就是為什麼一開始富察皇后剛亮相的時候,會被彈幕吐槽穿得太樸素。

其實這件衣服很考究的,淡雅的紫粉色跟皇后的氣質很配。

並且它有個原版,叫「藕荷色緞綉四季花籃棉袍」。

還有純妃去跟皇后那兒串門兒穿的黃色便服,跟這匹乾隆時期的「黃色折枝花蝶紋妝花緞衣料」如出一轍。

還有這件就是借鑒了乾隆時期的「綠緞繡花卉紋棉袍」。看這個大花瓶,枝葉的朝向,還有大花的位置,是不是還原度很高?

這些衣服都是找秀娘來照著以前的參考來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有些還是平時給故宮做活兒的,所以還原度才這麼高,看起來這麼精細。

細節

第六集里出現的孔雀羽線,記得哇?劇里,魏瓔珞小姐姐是這麼說的:孔雀羽線要用孔雀羽毛和金絲銀線編織在一起才能做出來。

然後,這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孔雀羽線也是真實存在的。

這個線當然很貴。《紅樓夢》里晴雯給賈寶玉縫的雀金裘,只用了孔雀毛拈了線來織,沒有用金絲銀線,就已經寶貝成那樣了。

而這樣的布料價格每匹要50多兩銀子(《閱世編》)。

加了金絲銀線的孔雀羽線,要多少錢呢?恐怕Valentino都要哭。

最有名的孔雀羽線做的衣裳,是1958年的時候,北京的定陵出土了一件「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是明朝的萬曆皇帝穿的。

即使是隔了數百年,上面用孔雀羽線繡的龍,還是很清晰。

後來,相關部門想完全複製一件新的。最後花了5年時間,才做出來17米長的袍料。

不要忘了,孔雀羽線是孔雀線+金絲銀線的組合,光有孔雀線還不夠啊,還要有金絲銀線。

這個線要怎麼做呢,簡單來說就是把金子弄成金箔,把金箔打成粉,然後纏裹進蠶絲的一個工藝。有沒有很感人?

有了線,還要一針一針綉到皇后的鳳袍上去。瓔珞用了一種歷史很悠久的手法——「平金法」。這裡就不詳細講了。

首飾篇

劇里劇外都普及過了,「一耳三鉗」是滿族女人的標配,所以后妃和宮女們都這麼戴。並且光看耳朵上的鉗就能認出她們的級別。

一個串加兩個環,是宮女。

三個串,是后妃。

但怎麼分三個串的等級呢?就要從上面的珍珠說起了。她們戴都不是一般的珍珠,是東珠。

東珠產自東北,松花江啊黑龍江里野生的珍珠,產量非常少,又大又飽滿,晶瑩圓潤。

東珠有多貴呢,去年,有個小夥子帶著一串總計有108顆東珠的珠串上了《華豫之門》節目。最後,專家拍板說這串珠子總價值大概是3000萬人民幣。嗯,一顆價值30萬!

皇太后和皇后才能用一等東珠,皇貴妃和貴妃就只能用二等東珠了,妃用的是三等東珠,嬪只能用四等。

所以,儘管劇中高貴妃的耳墜看起來雖然最浮誇,但質量可絕對沒皇后好的哦。

對東珠的喜愛,有一個代表人物,就是珍珠控——慈禧。自然地,她耳垂上密密麻麻也全是東珠。

真實的富察皇后畫像和劇中的富察皇后一對比,她們的耳墜除了顏色略有不同,其他的簡直是做到了神還原。

髮飾篇

除了衣服和耳環,《延禧攻略》里宮女和娘娘們的頭飾,也很值得吸。

裝修篇

劇中的家裝也不是蓋的!

儲秀宮

南官帽椅

雕漆背景,傢具和布景也搭;地毯圖案為五爪青龍,天子的象徵。

色彩沉穩,莊重內涵。

仿景泰藍的香爐。

裝修這裡有什麼知識點呢?梳理了一下:

結構類

月洞門:是中國古典建築中常見的一種景觀,相當於現在的隔斷。不僅為了空間上的區隔,更為了造景。門洞如同一個畫框,根據角度、光影的不同,很出層次。

儲秀宮使用的重重月洞隔斷,以墨綠酒紅色大漆為主色調,並描上了金線。撞色且不艷,華貴不土俗。

室外多層月洞

屏風/隔斷: 隔而不斷,屏風之美 屏風的使用更多是為了風水上的講究。居室內外忌諱「一眼到底」,加以區隔,使氣流減速,從而讓人產生舒適感。

對稱美: 傳統中式風格在色彩上講究對比,在造型上講究對稱。這種對稱之美往往能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強迫症患者看著會尤其舒服。

傢具類

帝王的傢具一般都由紫檀木來製造,紫檀木價格昂貴,被稱為「王者之木」,「一寸紫檀一寸金「。

快滾回老家看看,沒準你爺爺的爺爺就有一件紫檀書桌。

看似涼席座椅一樣的物件也是大有講究。它叫黑漆描金靠背。

靠背也叫養和,是一種供坐時身體可以後靠的活動支架,沒有腿足、坐面。類似如今的榻榻米靠墊。一般多用在床上和席上。突然覺得自己的人體工程椅有點似曾相識。

台上桌:在床上放小桌子早就不是我們現代懶癌患者的專利啦,早在清朝就有了這種方便小巧的「台上桌」。只不過人家的材質是黃花梨。

清朝小炕桌是袖珍版炕桌,S型三彎腿足端飾花葉卷珠並再翻出葉片及膝。在雕刻細節部分非常考究。

太師椅在很多古裝劇中都見過吧。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迷戀的中式傢具還在延用這種造型。

古代人非常喜歡如意、靈芝等名貴物品,所以一股腦刻椅子上。

寶座:皇帝的座位可不是隨便誰都能坐的,它比一般的椅子都大得多,乾隆皇帝的椅子大多數也是用他喜愛的紫檀木製成。

最上面的那把寶座用珍貴紫檀木精心雕琢而成,水波雲龍栩栩如生,端莊威嚴。

裝飾類

「貝勒爺手中三件寶,核桃、扳指、籠中鳥」有美鳥必有佳籠相配。

當時沒戰亂,大家沒事就愛逗逗鳥溜溜彎,各種玩就成為滿清貴族的重要活動。

香薰其實對於古代的皇室是居家必備之物,所以這種器皿就像我們現在的冰箱彩電一樣普遍。

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工藝,《延禧攻略》大部分琺琅都是採用掐絲琺琅。

景泰藍一開始在古代可是香餑餑,製作的方法也非常複雜,用景泰藍工藝做成的生活用品必然是皇室一族的居家必備物品。如今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

景泰藍正名為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是一種在金屬表面用玻光釉料進行豪華裝飾的特殊的、高級的琺琅器工藝品。

宮燈:古代沒有電,所以宮燈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每一天的使用率也非常之高,所以經常用的照明工具怎麼可能讓它丑呢。

這隻宮燈採用了銀藍工藝。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

墨床:看見桌前那個小小的長方形盒子了嗎,它可是讀書寫字的知識分子必備良品——墨床。

墨床又稱墨架、墨台,中國傳統文房用具之一。墨磨後濕潤,亂放容易弄髒他物,所以制墨床以擱墨。

火盆: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宮中只能用這種火盆取暖。已成為宮廷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火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明清時期隨著手工業和生產力提高,火盆變得更為精緻。在這裡叨叨想吐槽一下,為何有些暖氣會做的如此難看......

軟裝類

靠墊:看皇后身後的明黃色靠墊,這可不是一般人能用的哦,因為黃色是皇家專用色。

這些龍紋形態多樣,正龍、升龍、降龍、行龍等等變化各異,加之與祥雲、海水等紋飾的組合使用,充分展現出君臨天下的王者氣勢。所以連靠墊都如此霸氣。

迎手:阿佘手肘下方這個巨型」沙包「名字叫」迎手「,其實也就是今天的抱枕。

迎手即手背下的小枕用來擱置手腕作用類似隱几,只是更加舒適。一般配合炕上寶座由靠背、坐墊和迎手構成一組。

刺繡門帘:在清代刺繡是一門基本生活技術,凡是有布料的地方基本就能看到刺繡的影子。

清代的針法還比較簡單,門帘採用上好厚緞子做地,相對精細的批線,精細的綉工,採用了齊針,散套,撒和針、接針、滾真、正搶、反搶、集套、陰陽針、打籽等還有幾種很少見的針法。

陶瓷:乾隆年間,陶瓷工藝水平推到了極致。(蜜汁農家樂審美)粉彩瓷極為盛行,造型更加奇巧,紋飾尤為絢麗。

不知道為何清雅秀麗的服飾審美中會出現跳脫的農家樂風格,乾隆果然與眾不同啊。

地毯:大清皇帝們喜歡地毯,地毯素有「中華文化活化石」「踩在地上的軟黃金」之名,在清朝大殿地毯一般需十幾或二十幾塊地毯拼接。但皇帝正中寶座前的龍紋地毯出於忌諱不允許拼接。

雍正皇帝曾親自組織考察琺琅彩瓷器生產,後來盯上腳下的地毯,認為腳踏「龍」紋不合適,下御旨不讓在殿內鋪龍紋氈毯。

大到一座宮殿,小到一串壓襟,無不透漏著對古典美學的研究和熱愛,這次對於媽還是服氣的。

於媽在微博里寫到:

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希望有一部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戲,讓觀眾能真的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偉大和美學,更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傳承下來。

來源:ABC微課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為了裝B去的西藏,回來卻是這個樣……
為什麼教師子女不願意考師範類學校?

TAG:我們都愛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