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5億年前赤道「冷舌」滋養了華南板塊

4.5億年前赤道「冷舌」滋養了華南板塊

奧陶紀晚期(4.58億年前—4.43億年前),我國的華南板塊從南半球漂移到赤道附近,海水溫度卻越來越低。20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團隊揭開了謎底:來自南極的冷水團成為赤道「冷舌」,並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孕育了多種生物在此急速增長。相關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地質學》雜誌上。

現代海洋赤道海水表面溫度(SST)通常是27℃。但是,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的海水表面溫度卻是18℃—25℃,在拉尼娜年份甚至低至13℃,這一切都是南美洪堡冷水洋流導致的。那麼,赤道「冷舌」始於什麼時候,如何產生,對生物和環境產生哪些影響呢?

前人研究表明,華南板塊在早奧陶世處於南半球中緯度(即亞熱帶)地區,之後逐漸向北漂移,並在晚奧陶世到達赤道附近。而最新牙形類氧同位素研究顯示了完全相反的趨勢,奧陶紀時海水表面古溫度呈逐漸變涼的趨勢,這與華南板塊古地理位置變化呈現相反的趨勢。

研究人員通過奧陶紀古洋流重建顯示,岡瓦納大陸沿岸存在一個從南極到赤道的冷洋流。詹仁斌團隊與加拿大威斯頓大學靳吉鎖教授研究後認為,基於古生物學、沉積學以及地球化學等證據,可以判斷赤道「冷舌」在奧陶紀時就已存在。

奧陶紀晚期,南極冰蓋形成,富營養的、富氧的巨大冷水團在當時的南極形成後,下沉到一定深度後沿著岡瓦納大陸的東岸向北移動,並在赤道一帶隨上升洋流重新達到海面,當時的華南正好處於赤道附近,正是赤道「冷舌」的位置。冷水洋流給華南板塊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促進了海洋生物群的分異和繁盛,從而發育了涼水型動物群,記錄它們的就是一套涼水型碳酸鹽岩。因此,赤道「冷舌」是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背景機制之一。

(原標題:4.5億年前赤道「冷舌」滋養了華南板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環氧樹脂韌性不足,國產碳纖維缺股勁兒
保護野生大熊貓,投資可獲10倍以上「暴利」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