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點擊關注
親子派,
每天閱讀
親子刊物
!
當了父母之後,總覺自己的耐心越來越不夠用。
明明前一秒還在因為吼了孩子而覺得自己不應該,下一秒又會因為孩子的淘皮搗蛋而忍不住揚起自己的巴掌。
可以說,小時候我們有多痛恨父母打罵我們,我們現在就有多像自己的父母。
01
前段時間,派媽去輔導班接小葉子回家,正好碰見輔導班老師拉著一位爸爸要說法,邊上站著一個哭哭啼啼的小男孩,手上還有道傷口,那個小男孩的媽媽正在安慰他。
原來,這位爸爸的兒子童童,因一言不合跟班上另一個男孩打了起來,狠狠地咬了另一個男孩一口,把人家咬出血了。
童童爸爸聽完來龍去脈,先是給老師跟受傷男孩的家長賠不是,接著轉頭就對著童童甩了一巴掌,嘴裡罵道:
「你要死啊!快去給人家道歉!」
童童眼睛裡含著淚,跟那個男孩說對不起,老師跟受傷男孩的家長沒想到童童爸爸說打人就打人,頓時也不好再說什麼,連聲說沒事,童童爸爸氣不過,又甩了童童一記耳光。
等派媽拉著小葉子離開的時候,童童爸爸邊走邊打,壓低了聲音責罵童童,童童縮著身子走在爸爸前面,防備著爸爸時不時從後面揚起的拳頭跟巴掌。
等到了家,派媽無意間提起童童,小葉子還不等我多問,就竹筒倒豆子一般說了一大堆。
小葉子說,童童特別喜歡打人,常常跟班裡小孩打起來了,老師就趁著童童爸爸來接孩子的時候跟他爸爸講打人的事情。童童爸爸一聽是童童打人,總是先把童童揍一頓,有兩次都上腳踹了,嚇得老師都不敢再喊家長了。
之所以是童童爸爸來接他,是因為他媽媽生了小妹妹,沒有時間精力管兒子,只好把兒子托給爸爸。
剛好前天輔導班結課,童童媽媽來接童童,拉著老師問孩子的情況,老師先是誇童童成績進步了,又面露難色,隱晦地提了下關於童童愛打人的情況。童童媽媽嘆了口氣,說這我也知道,可他不聽我的,我也管不住,回頭我跟他爸爸講講,他就怕他爸爸。
輔導班老師一臉不贊成,說童童爸爸只知道打童童,這樣哪行啊。童童媽媽笑了下,說
孩子哪能不打啊,不打能聽話嗎
?說完,拉著童童回家了。派媽聽完童童媽媽的話,才知道,原來童童的父母還是相信那句老話:「不打不成才」。
02
我們經常會聽到不少虎媽狼爸的教育事例,佐證「不打不成才」這句話的正確性,就連復旦大學的教授也曾經提出過:「不打不罵是教不出好孩子的。」
鋼琴家郎朗的成功,也讓不少家長相信: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不打不罵,隨他去,將來是不會有出息的。沒有父母的鞭策,孩子無法成功。
可是,打罵真的能讓孩子變得優秀有出息嗎?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前段時間刷屏的高考少年自殺事件,少年小斯在遺書里寫道:
「
考98分都被罵,吃飯打嗝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耳光打過來,自己小時候生活不好非要對我要求嚴格。
當然也可以說是什麼對我的愛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雖然我懂這個道理,但從心裡非常不認同。」我們無法得知小斯生前的人際關係,但是從他留下的遺書里來看,他的心理問題很嚴重,甚至已經覺得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與意義,他試圖在父親面前用成績下降這樣的笨辦法來獲取存在感,換來的依舊是父親的打罵。
除了心理問題外,暴力傾向才是最大的問題。
美國曾經拍攝過一部公益片,影片講述了很多種父母,他們各不相同,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他們的孩子與他們一模一樣。
闖紅燈的父親有一個愛闖紅燈的女兒;
暴力傾向的父親教出同樣有暴力傾向的兒子;
當眾抽煙、隨意丟棄煙頭垃圾的媽媽有一個跟他一樣的女兒;
滿口髒話的母親車上坐著一位豎著中指的兒子;
長期處在這種打罵環境下的孩子,會形成一種錯誤的意識:
暴力是可以解決問題的,誰的力量大,誰的拳頭硬,誰說的話就是對的。
於是,在面對體格和力量都超越他們的父母時,他們會下意識壓抑自己的情緒,把心裡真正的想法藏起來,以便更好的保護自己。而當遇見比他們弱小的對象時,這種情緒就會轉而傾瀉在弱小者身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心理學家認為,如果
孩子在少年時遭受過嚴重的家庭暴力,長大後有不良行徑的比例遠遠高於那些家庭幸福的孩子。
03
派媽在後台也收到過不少留言:
我怎麼說都不聽,還跟你犟嘴,你不打還能怎麼辦?
都說事不過三,他偏偏老在同一個問題上犯錯,一點規矩都沒有;
不想打他的,可脾氣上來我是真的忍不住;
三天兩頭去老師辦公室喝茶,你說這樣的孩子我除了打,還能怎麼辦?
家長都表示,當時忍不住,可是打了罵了,又後悔。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先給彼此一個緩衝的時間
很多時候,爸媽打罵孩子是一時火氣上頭,如果邊上再站著一個,很有可能會更加控制不住自己。
就像童童,老師在邊上講他打人的過程,被打的孩子哭哭啼啼,被打孩子的家長也面有不虞,童童爸爸就算不想打,也會忍不住動手打人。
火氣上頭的父母更容易說出刺傷孩子的話,「豬腦子」、「死了算了」、「你給我滾」諸如此類的話,也更容易說出口。
所以,當爸媽發現自己有想打人的念頭的時候,
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可以先離開一會兒,出去轉一圈或者抽根煙,感覺自己平靜下來了,再來跟孩子談談。而且孩子的情緒也不一定是平和的,父母在冷靜的同時也能讓孩子冷靜下來,或者說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出口,不然,情緒激動中的孩子很難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對接下來的交流並不利。
當冷靜下來之後,就是交談的時間了。
爸媽們需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跟表達方式,因為犯錯後的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們在面對平靜的父母時往往會更加的不知所措,反而會加劇他的緊張感。
家長可以先表述一下自己的心理感受,先讓孩子有一個意識:
媽媽/爸爸其實對你剛剛的行為是不開心的,但是我更想知道你為什麼會這麼做。
這麼做不僅有助於孩子理解父母生氣的原因,也是在引導孩子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助於下一步的溝通。
接著,一定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聽聽孩子到底為什麼會這麼做,他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來支撐他的行為。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看到的只是結果,沒有參與過程,片面的去判斷孩子是非對錯對孩子來說很不公平,也容易激化雙方的矛盾。
孩子犯錯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他的需求。就像上文提到的小斯,他故意考試考砸,為的就是引起父母的注意,試圖在父母面前刷一下存在感,可惜的是,他的父母只注意到了孩子成績下滑,粗暴的打罵一頓後了事。
原本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缺乏溝通、忽視需求,硬生生釀成了一場悲劇。
等雙方交流完畢之後,
家長可以給孩子所犯的錯誤做一個定性,然後給他一個自然懲罰,讓他知道,做了錯事的後果是需要自己承擔的。
這一步其實很重要,經過交流之後,孩子理解了自己錯在哪裡,但是對於這個「錯誤」所造成的後果並不是很能理解。
就好比,孩子打人,經過以上幾步之後,孩子知道了自己打人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但是打完人之後呢?是不是需要跟被打一方說對不起?又或者是否需要視情況進行補償?
而且,
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的後果也有助於讓孩子長記性,讓他學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能避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一種錯誤。
如果第一步就沒有做好,沒有忍住,打了孩子或者罵了孩子,事後也要記得對孩子說對不起。
孩子是一種非常不記仇的生物,他們對於父母有著無條件的包容,父母的道歉對於他們來說,不僅能完美的修復之前打罵造成的裂痕,也能讓孩子更好的理解父母的情緒,對於今後的親子關係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有句話說得好,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十年前,一個是現在。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父母的修行,努力做一個不打罵孩子的父母,就從現在開始改變吧。
*本文由親子派原創。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派媽個人微信:qingwang01。


※奶茶,正在毀掉中國三代人
※「我55歲,剛剛離婚,有三句話想跟所有女人說」
TAG:親子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