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因為這一點,人生的境遇大不同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因為這一點,人生的境遇大不同

從小到大,我們樹立過的學習目標不計其數,但大多數就是立個Flag,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現在,相似的故事又一次發生在孩子身上。我們對孩子有過這樣那樣的期望,也曾信誓旦旦地為他制定過方方面面的目標,大多數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被討論過的原因幾乎都和後期的執行有關,最首要的卻常常被忽略:目標本身的不合理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的老本行吧。管理學有個SMART法則,可以指導或檢驗學習目標的制定是否明確合理,簡單好操作又實用有效。

但我更想說的是,藉由SMART原則,孩子將慢慢型塑良好的目標思維習慣,這可能成為他們將來成功與否的分水嶺。

目標真的那麼重要嗎?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非常著名的跟蹤調查,其主題就是:目標對人生的影響。

在一群智力、學歷和生長環境都差不多的年輕人中:

3%的年輕人有明確的長期目標,

10%的年輕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標,

60%的年輕人有較為模糊的目標,

剩下27%的年輕人則處於沒有目標的狀態。

25年後,擁有明確長期目標的人,一直以來都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成為了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

擁有短期目標的人,大多數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不斷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短期目標,讓自己的生活處在穩步上升的狀態;

擁有較模糊目標的大多數人,生活安穩,處於社會的中下層;

而那些完全沒有目標的人,則處在社會的底層,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生活。

這些智力、學歷和生活環境都相似的年輕人,只是因為生活目標的有無、目標期限的長短不同、明確與否,人生境遇就大不相同。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目標思維,它也是決定孩子人生走向的重要一環。

而我要介紹給大家的SMART原則,不僅能幫助孩子高效制定明確合理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將訓練孩子一種目標思維習慣——設立一個清晰合理的目標,是事情成功的重要前提。

什麼是SMART原則?

SMART原則最早由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提出,他認為一個明確合理的目標,通常要滿足5個特點:

1.S-SPECIFIC(明確的)

目標要明確、具體,描述可觀察的行為和結果,切忌模籠兩可。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小例子。

孩子的學習目標是:有一天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這就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目標。因為,「有一天」、「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都是模糊不清的。

對於小朋友來說,區分明確目標和模糊目標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有個辦法幫助他們,針對目標提出wh-問題。

wh-問題指的是:是who(誰)、 what(什麼)、 where (哪裡)、which (哪個)、when(什麼時候)、how (怎麼)。

比如,當看到「有一天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就需要問孩子:

有一天是哪一天?(when)

學習成績具體是什麼成績?(what)

這樣的反覆練習,會讓孩子明白具體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樣的。

2.M-MEASURABLE(可衡量的)

目標是可以衡量的,最好能用數字來描述,將行為數據化。如果目標不能實現數據化,可以將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找到對應的數據。

比如,「有一天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到底是指什麼名次?前3名還是前5名?應該用具體數字來清楚界定。

3. A-ATTAINABLE(可實現的)

目標在付出努力的前提下,可以實現,避免將目標設立過高或者過低。

我常常跟學生這樣解釋:目標要制定的恰到好處,要剛好到踮起腳尖、使點勁往上夠一夠,才能實現的程度。太容易,起不到激勵的效果;太困難,孩子會因為根本無望實現而放棄努力。

孩子目前的學習成績在班裡處於中等水平,要求他在一年之內進入全班前3名,這樣的目標就過於困難。

孩子可能會因為覺得根本無法實現,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直接放棄努力。

4.R-RELEVANT(相關的)

目標要與實際的人和生活有相關性。換句話說,這個目標要有足夠的意義和價值,它應該對更重要或更全局的目標具有積極作用。

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制定「有一天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這個目標時,應該更深入地想想,

這個目標有意義和價值嗎?它對於孩子更長久的成長和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嗎?學習成績真的那麼重要嗎?等等。

5. T-TIME-BOUND(有時限的)

任何目標都要確定什麼時間能夠完成。可以具體到某年某月某個時間段。

比如,「有一天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要清楚地確定,「某一天」是哪天,是1年後,還是2年、3年後?

只有確定了實現目標的期限,後面才能去規劃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和途徑。

符合這5項要求的目標才算是合格的。

但就像之前所說的,SMART原則不僅僅是指導孩子如何制定明確合理的目標,更深遠意義在於培養孩子目標思維習慣

現在,我們幫助孩子制定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來指引他的學習。慢慢地,這種思維方式會植入他的大腦,成為他的一種習慣。

等到之後的工作生活,在從事任何事情之前,他都會習慣性地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再用明確合理的目標反推行動方案,並指引、督促後期的執行。

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斯蒂文·柯維博士提煉總結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說的就是目標思維習慣。

他也認為,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職業習慣,會影響他的終生髮展。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holastic.com/teachers/blog-posts/genia-connell/setting-almost-smart-goals-my-students/

2,https://www.smartsheet.com/blog/essential-guide-writing-smart-goals

3. https://www.toolshero.com/time-management/smart-goals/

川媽說說

上《管理學》課時,經常和學生討論這個問題:未來是不確定的,計劃是固定的,我們為什麼要制定計划去應對未來?

開始會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最後我來作總結,大概有幾個原因:

1.制定計劃的過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它提供了我們分析、認識自我的機會,督促我們去思考自己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怎麼做才能實現目標。對於學習中的孩子的意義是相似的,制定學習計劃的過程中,孩子會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可能達到的目標,也會深入地想想如何做才能達成學習目標。

2.計劃可以指導後期的執行。如果沒有計劃,稀里糊塗地往前走,我們可能很難知道自己做的如何,結果會怎樣。但有了計劃就不一樣了,目標明確,通向目標的途徑也很清晰,執行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現偏差,進而予以糾正。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缺少計劃,就不清楚每天的學習安排,也不知道學習的進度是否合理,學習效果是否達到。有了計劃,就相當於有了指南針,指明方向又防止出現偏差。

3.計劃其實能降低「不確定性」。計劃當然無法改變現實的不確定性,但是它能改變我們對不確定性的感覺。有了合理計劃作為依據,我們會更有信心和底氣。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制定完學習計劃,明確了未來一段時間的目標和行動方案,孩子對學習的信心會更足,會更有幹勁。

現階段的學習如此,今後的工作亦是如此。所以,我最想說的是,計劃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而計劃的起點是確定目標,所以,掌握SMART原則對於孩子很有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板牙 的精彩文章:

面對別人的毒舌,孩子怎樣才能不難過?

TAG:板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