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全篇只有4句話88字,卻成就古典文學最早的駁論文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當中,長篇大論有之,短小精悍亦有之。長篇大論可能會導致文章言之無物,短小精悍的文章卻往往能夠針砭時弊,一針見血。所以,真正的精彩文章並不看字數的多少,而是以文學性作為最重要的文學評價標準。
比如本文所提到的這一篇古文,全篇只有4句話,88字,卻成就古典文學最早的駁論文。且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這篇古文相信有很多人都曾經讀過,就是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這篇古文短小精悍,除去標點符號,只有88字,卻非常有理有據的駁斥了「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的論點。有意思的是,這篇古文只有四句話,恰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句話,就是拋出《史記》中司馬遷的論點,「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世界上的人都認為孟嘗君「能得士」,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投奔,門下的門客不計其數,而最終孟嘗君也是依靠這些人離開了虎狼之秦。
第二句話,就是王安石的直接駁斥,「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在王安石看來,孟嘗君只不過是一些雞鳴狗盜之徒的頭頭而已,怎麼能稱得上禮賢下士、吸引賢人前來投奔呢?
王安石並不否認孟嘗君門下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投奔,也並不否認孟嘗君依靠雞鳴狗盜之徒逃離秦國。但是他所認定的是,這些雞鳴狗盜之徒不能稱得上是「士」,孟嘗君身後跟著的那些人,不過是沽名釣譽之徒,並沒有什麼真本事。
所以就引出這篇文章的第三句話,「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如果不是這樣(指的是孟嘗君身邊都是雞鳴狗盜之徒。)的話,憑藉齊國當時的國力以及在戰國七雄中的地位,若真正得到一位賢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南面稱王制服秦國,孟嘗君就不會遭遇在秦國時所遇到的問題,哪裡還用的上什麼雞鳴狗盜之徒呢?
所以在最後,王安石下了這樣的結論:「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也正是因為孟嘗君的門客裡面都是些雞鳴狗盜之徒,所以才會讓天下真正的賢達之人寒了心,自然也就成為不會歸屬於他的原因了。
從這篇文章整體的結構來說,駁斥的相當精彩。第一句先立出一個靶子,而後開始圍繞「雞鳴狗盜」直接駁斥,認為其不過是「雞鳴狗盜之雄耳」,第三句採用迂迴戰略,大談若得一賢士後齊國的境況會有何不同,「南面而制秦」,提出反問「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邏輯嚴密,反駁有力。最後將靶子直接打倒,從「孟嘗君能得士」變為「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水到渠成。
如此精彩文章,實在並不多見。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李白死後30年,白居易來到李白墓前,寫下這首經典悼亡唐詩
※61歲遭遇侍妾去世,蘇軾寫下這首宋詞悼念她,上下片用字完全一樣
TAG:老張侃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