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長語境與孩子的成長

家長語境與孩子的成長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安全、健康和快樂地成長,成為一個能獨立、有勇氣、懂合作的成熟的個體。孩子成長的動力來源於哪裡?我們作為父母,能做些什麼幫助他安全、健康和快樂的成長?日常中,我們的一言一行又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當這些「信息」被孩子吸收,成為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他拿著這張「認知地圖」,能否自己找到想去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實踐中思索著「如何」跟我的兒子互動才能更好的引導他成長一個能獨立、有勇氣、懂合作的人。

在我們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的語言、神情、肢體動作等聽得見、看得著和感受得到的所有言行舉止構成了孩子成長的「語鏡」。孩子在特定「語境」的影響下描繪他的」認知地圖」。雖然沒有一張認知地圖可以記錄實景的全貌,但都能提供關鍵的引導。認知地圖未記錄到的世界,需要孩子鼓起勇氣去探索與實踐。

我們先從孩子自然成長的軌跡來看「認知地圖」的形成與「語鏡」的關係,探討如何搭建一個「語境「的總體框架。最後,我分享下日常中語言運用的幾個要點。

1. 獨立(INDEPENDENCE)

孩子從一出生,便會吸奶,會亂抓東西。長大一點,他便能抓住東西往嘴裡送。等到能爬了,就滿屋子轉,試圖拿任何他感興趣的東西。慢慢地,他也開始模仿我們做任何事情。用懷子裝水、倒水、泡茶,甚至拿刀切菜等等。我們不需要教他,他也還不能完全聽得懂話,他就這麼「自帶動力」地嘗試著做任何事情。

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有危險,只是不斷地通過探索、嘗試與實踐來積累經驗。我強烈地感受到獨立的動力與生俱來,認識到我需要做的是「放手」。對於嬰幼兒,我們要專註為其營造安全健康的物理環境。對於孩童,我們要及時地引導他如何安全、健康地做每一件事情。

我兒子很小的時候就自己吃飯,我媽媽很得意,逢人便誇,還要讓她孫子「表演」一下。可是,她獨自帶娃時不讓他自己吃,一是嫌他吃得滿手、滿身、滿桌子都是食物,不好清洗;二是怕他自己吃,吃不飽。餵了一年多後,他吃飯時會吵著讓奶奶喂,我媽就嫌他為什麼不自己學著吃飯,說誰誰誰小朋友都已經能拿筷子了。

小孩子自己做事情基本上都會搞得亂糟糟,讓人很抓逛。想一想,每個人小時候都這樣,我們便能稍心平氣和一些。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我們還能為他塑造一個安全的物理環境,但等他的活動能力發展到能上天入地時,我們就需要「引導他如何安全、健康地做一件事情」。「如何做」即能不打斷他自主的動力,還能培養他的另一項關鍵品質——勇氣。

2. 勇氣(COURADGEMENT)

在成長中,各種挑戰不斷橫亘在獨立成長的道路上,孩子憑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還未能勝任大部分挑戰。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在他們無能為力地時候,給於幫助。在他們進行危險的操作時,指導其如何安全地做好事情。當小孩子被難住的時候能得到「啟發」,他將形成正向的內心反饋——「一定有什麼我還沒掌握的辦法」,那麼他自然有勇氣去面對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

在家裡,常見的重大風險有以下幾樣:電、火、開水、刀具,這些風險可以親身體驗來建立感知。但對於無法體驗的風險,如何才能使孩子接受我們的教育,這就需要在我們和他們之間建立起一座信任的橋樑。我和我兒子之間的信任是通過體驗熱水與火逐漸建立起來的。當他對熱水瓶好奇的時候,我把自己的手放在熱水瓶瓶口上方,停留幾秒後做出不舒服的表情與動作並說「燙燙」,接著牽他的手體驗一下。再把開水倒入碗中,另準備一碗涼水,分別體驗。用類似的辦法使他建立起對火的安全意識。那如何建立起對電的安全意識?當他信任我,他就相信我所說的。

雖然市場上有很多小孩專用的工具、器具,但小孩更渴望使用「真正」的物品。這點在切菜這件事上,我體驗得最深刻。一開始我也買左圖的切菜玩具,新鮮兩天後,他還是執意要真傢伙。我就示範給他看,教他一些要點。他開始揮刀向韭菜時,我媽看得驚恐萬分,在切了幾次之後,她老人家才放鬆下來。經過許多次實操後,我媽帶著他一起備菜切菜,因為老人家又有的「炫耀」了。這期間,我兒子也不小心切傷過,我們會和他討論如何做才能更安全,然後他繼續練刀功。

勇氣源於相信一定有辦法,孩子需要幫助而不是代勞。我們可以遵循先提示、再示範、最後再協助的原則,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他的能動性。

3. 合作(COOPERATION)

當孩子向外界尋求幫助時,需要運用「合作」的能力。他們需要認識到,爸爸、媽媽及其它人並不會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會像「超人」一樣總能及時出現。他們需要知道不是原地哇哇大哭,他們可以用語言求助,或著去找人幫忙。而且還要學會表達清楚別人要怎麼幫他。那合作的基礎是什麼?是小孩子能意識他是獨立的個體、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及其它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我是從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開始引導他的「個體」意識。當有其它小朋友要拿他的玩具時,他會抱得緊緊的,我們會幫他對小朋友說:「這是XX的。你想玩,你可以找他借。」反之,當他想拿別人玩具時,我會跟他說:「這是哥哥的,你想玩,需要向他借。」接著我會幫他借,「哥哥,這輛小車能借我們玩嗎?」如果被拒絕,我會跟他說:「哥哥還想玩,我們等等,再找他借。由「物權」意識引導到「借」的概念,再由「互換」過渡到「分享」,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付出很值得,我的兒子借不到東西,別人不分享給他,他基本能做到不糾結。由此我逐漸地將合作引申至其它方面。比如他好幾天都不肯洗澡,他說這是他自己決定的,我尊重他的決定。耐心地等個兩三天,等他頭髮和身上有酸棗膏味的時候,我跟他說:「我更喜歡抱抱清爽的XX,更喜歡和乾乾淨淨的XX一起睡。」他很生氣的說:「你不行。」我跟他說:「你可以自己決定不洗澡,混身汗臭味你也可以喜歡,同樣的,我也可以自己決定喜不喜歡汗臭味。」他想了一小會後,欣然答應洗澡了。

合作的能力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習得,我們需要始終將小孩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先引導小孩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接著通過實踐讓小孩明白合作可以達成一個人無法做到的事。明白合作可以雙贏,還要接受並不總是平均分配;合作的能力包含延遲滿足的能力。

4. 語言的魔力(SLEIGHT OF MOUTH)

前面三部分我搭建了「語境」的整體框架,就是:孩子的獨立動力源於天性,更需要我們「放手」;這個世界充滿挑戰,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才能積攢不斷進取地勇氣;合作的能力在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相中習得,我們應始終將其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個框架里,便能很快理解在具體事情上和細節上我們該如何做,如何說。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是我們運用得最多的表達工具,句子的結構充分體現了我們潛意識裡的真實想法,因此,我們需要常常檢查我們的語言,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地圖,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成長。

積極的語言有四個主要特徵:

積極正向——始終以引導孩子能獨立、有勇氣、懂合作為目標;以獨立為導向要想好「說(干預)還是不說(不干預)」;以勇氣為導向主要考慮如何引導「正確的做」;以合作為導向始終記住他和我是平等獨立的個體;

具體精確——表揚或批評過程(行為)而非結果(影響);我們要先知道他在這件事里是怎麼想的;他是如何做到這事件的。

客觀描述——充分展現每一事物的特性而非相互比較後的「好」或「壞」;當我們細心體會事物豐富的內容並詳細地描述感受,總能找到獨特美好的體驗。

雙層一致——字面意思與深層含義保持一致。轉折語句會大大削弱正面意義,因此,我們要注意想要表達的意思和聽者的理解是否一致。

舉個例子。我兒子和他的好朋友在我家卧室一起玩,一會他興充充的跑出來對我說:「爸爸,快過來看,我們配製了泡泡水。」我心想不對(我決定干預),但我問到:「你們是如何做到的(保持他們的積極性)。」他示意我進去,要展示給我看。進去後,他們開心告訴我泡泡水是如何做成的(告訴我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強化他們的成就感)。我邊聽邊掃了一下房間,飄窗和地板已滴了些水。我說:「那接下來你們要測試泡泡水了吧!建議你們到浴室去(引導他們如何正確地玩泡泡水)。」他們齊聲說:「不要!」我問:「知道為什麼嗎?「他們回答:」不知道。」我說:「在卧室玩泡泡水,一不小心會滴很多水到地板上、床上、飄窗上。等你們不玩了,你們還要花很多時間擦洗乾淨(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正確地玩,同時告訴他們要承擔起收拾房間的責任)。」他們同意後,我提議到:「兒子,你來安排下誰負責拿泡泡水去浴室,誰負責把飄窗和地板擦乾淨(引導他們分工合作)。」他們商量好後,各自行動了。這樣說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以結果(弄濕了地板)為導向,終止其行為(禁止玩泡泡水),打擊其能動性(自主「研發」泡泡水)的消極模式。當我們能看到他們「出發點」的好,孩子自然能體會到我們的真實想法,我們便不用刻意去琢磨所說的每一句話是否「雙層一致」。

分享到這裡,育兒中還兩個關鍵的詞「快樂」與「愛」未被提及。那是因為當孩子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他們遇到困難時能得到我們的幫助,並且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來達成自己的目標,他們是快樂的。作為父母,我們能放手讓他們自主自立,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幫助,並在尊重他們個體獨立性的前提下形成良性互動,磨練他們合作的能力,就學會如何給予愛。我們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能獨立、有勇氣和懂合作的個體,我們是快樂的。而孩子拿著這樣一份「認知地圖」,他們也懂得如何給予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跨界園丁 的精彩文章:

TAG:跨界園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