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中寺傳奇之「古寺起源」

華中寺傳奇之「古寺起源」

在社旗縣太和鎮和饒良鎮交界處,有華潭河和馬河兩條河流在此交匯,歷史上河岸邊曾經有一座氣勢宏偉,遠近聞名的古寺,名叫華中寺。

華中寺興建於隋朝末年,興盛於唐朝和宋朝,經多次擴建,曾經在最繁華的時候有受戒武僧上百人。據說華中寺在唐朝時期建有前中後殿三進,東西廂房若干,除了三仙姑殿外,還有大雄寶殿、觀音閣、火神殿、如來佛祖殿等,大小房屋計40餘間,寺上所有田地達幾十頃,鼎盛之時,四周諸姓佃戶皆送子女入寺修行。唐朝中期和少林寺齊名,兩寺之間互有來往,寺廟裡主持和少林寺方丈師出同門。後來在宋朝末期歷經多次戰亂,古寺被毀。明清時期古寺又被附近村民重建。只是到近代文革期間徹底被拆,曾經興盛幾百年的古寺,完全找不到一點歷史痕迹,令人唏噓不已。據說在文革前的社旗地圖上,仍標註有華中寺這個名字。

華中寺里除供奉的有觀音菩薩外,還有一間供奉著是三位女菩薩,又名三仙姑,這是唯獨華中寺里獨有的景觀。說起這三仙姑菩薩,還有一段凄美的傳奇故事呢。

隋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戰亂四起。在湖北隨州,有一個淳樸的小山村,村裡有一家六口姓陳,男主人叫陳繼東,秀才出身,師承孔孟。夫婦倆共有四個孩子。大的是兒子叫玉生。下面三個女兒,大女兒二十歲叫玉仙,二女兒十八歲叫玉閣,小女兒十六歲叫玉玲,三個女兒都漂亮水靈。一家人雖然生活清苦,但也是幸福安康。

這一天,老陳和往常一樣帶著兒子玉生在外邊給人家教書,家中只有三個女兒和老婦人在家。傍晚時分,一群窮凶極惡的土匪突然闖入村莊,燒殺搶掠,把小村莊浩劫一空。這群土匪看到老陳家裡三位姑娘長得亭亭玉立,就動了歹心,欲搶到山上圖謀不軌。老太太拚死攔擋,被土匪踹倒在地,無力起身。匪徒們強行把三姐妹拖出了村外。三貞烈女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聖賢教誨,性情剛烈,不堪受此大辱,奮力掙扎,誓死不從。這群喪心病狂的土匪惱羞成怒,竟將三姐妹用刀活活殺害。

老陳父子倆晚上回到村中,看到村上到處慘不忍睹,頓覺肝膽欲裂。回到家中時,老婦人已經醒來,哭得死去活來,又見到慘死的三個女兒,父子倆更是悲痛欲絕。二人強忍悲痛匆匆把三姐妹埋葬後,玉生背起母親,一家三人離開家鄉,徒步往北沿路乞討,一直走了好多天,來到當時的唐州和泌陽縣交界處,即現在的社旗縣太和鎮與饒良鎮交匯處的華潭河岸邊,看到此地土地肥沃,清靜優雅,便在這裡搭了一個簡易的茅棚,住了下來。之後附近老百姓得知老陳一家人的悲慘遭遇後,深表同情,紛紛伸出援手,拿來過日子用的物件。這一家三口就在這裡開墾一片荒地,種上莊稼,從此便在華潭河岸邊安頓下來。

老陳原本就是讀書人,學識淵博,以前經常給富家子弟講學,為報答鄉親們的恩情,閑暇時候,就和兒子主動給附近村民的孩子傳授知識,從上古神話至倫理綱常,從史記到四書五經,凡是知道的古聖賢文化無一不講。久而久之,村中鄉鄰,頗為愛戴和敬重陳氏父子,男女老幼,紛至沓來,聽其教學,一時間,門庭若市,好不熱鬧。農閑之時,附近的村民無論老少,都喜歡到老陳這裡坐坐,誰家婚喪嫁娶,都會找老陳父子選日子並主持,誰家孩子起名,都會找老陳父子幫忙。

有一天,一個擅捏泥像的年輕人來到老陳家,聽說老陳博學多才,特來拜師學藝。這個年輕人勤快能幹,深受老陳夫婦喜歡,應年輕人要求收了他做義子,起名玉龍,從此老兩口又多了一個兒子,家裡平增添了幾分祥和溫馨。只是老婦人時常想起慘死的三個姑娘,禁不住偷偷落淚,天長日久,竟日漸消瘦,還得了頭痛的頑疾,雖多方求治卻不見好轉。

孝順的兒子玉生眼睜睜看到老母親忍受著病痛的折磨,憂心重重卻又無能為力。一天晚上,玉生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裡竟見到了三個妹妹。妹妹們告訴他,因父母向善積德,老天爺又可憐他們姐妹三個,就封她們姐妹三人成神,還賜予她們非凡的能力。另外還告訴他,此地是個風水寶地,適合建寺廟,供奉菩薩,要全家人都燒香拜佛,老母親的疾病自然會好。玉生醒來後,夢境異常清晰,便把此事告訴了老母親。母親聽後心情大好,連忙向上天叩拜。從此後全家人虔誠信佛,果然不久後,老婦人多年無治的頭痛病竟奇蹟般地痊癒了。

這件事隨後一傳十,十傳百,附近老百姓都連連稱奇,大家都支持建一座寺廟。修寺廟時,附近村民有人送來木材,有人送來磚瓦,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正好義子玉龍會泥塑,他按照師母的描述,把三位姑娘用泥巴雕塑出來,並進行了描彩。泥塑做成以後,老陳一家人越看越像,感覺自己的親人又回來了一樣。就這樣沒多久,一座簡易的寺廟建好了,中間是三位姑娘的塑像,後來被人們稱為三仙姑,或三仙菩薩。此外還有觀音菩薩等。因寺廟靠近華潭河,被人們稱為華潭寺,到唐朝時更名為華中寺(下篇將另有交代)。

周圍村莊的百姓有了小病小災的,都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寺廟裡燒香許願,請神靈保佑,結果屢次靈驗。正應了那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個河邊不起眼的小寺廟寺廟因此而聲名鵲起,香火旺盛。那時候,窮人都是步行,有錢人趕著馬車,有虔誠者甚至從很遠的地方地方趕來。一天,從洛陽來的一對夫婦,來到三仙姑塑像前,不為看病,只想求子。原來夫婦婚後十多年仍沒有孩子,二人十分著急,聽說此廟靈驗,趕著馬車千里迢迢來到此地,跪求三姐妹賜個孩子。二人叩拜完畢站起,女人就覺得肚子一熱,回家後,真的是懷孕了,第二年生了一個大胖小子,一家人高興得不得了,就再次來到寺廟還願。從此寺廟更是聞名遐邇。

解放後,人們常在這一片的田地里發現寬厚的古磚、長有綠蘚的古瓦以及瓷器的碎片。文革時期,華中寺被強行拆除,生產隊在此用「東方紅」拖拉機犁地時,曾犁出上百口沒有上釉的壽缸(和尚圓寂後,把遺體放進壽缸中埋葬。)。以上都印證著古寺久遠的歷史和曾經的輝煌。八十年代時,有村民在附近村莊的一家村民的紅薯窖里找到了清朝時期關於華中寺的石碑一統,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依稀能夠辨認出是記載的當時到華中寺還願的事情。原來華中寺的多統石碑現在究竟哪裡去了,至今仍是個待解的謎團,期盼著後人能夠早日揭開歷史的真相。

近年來,村民和眾多有緣居士在張龍興老人的倡議下,紛紛捐款集資在原址又重建了華中寺。寺廟在饒良鎮劉崗村張庄自然村前地華潭河畔,現在佔地有近十畝,常住有省內外出家的居士。每逢初一十五,寺廟裡香火不斷。據寺院主持說,該寺已有擴建的打算。期待著古老的華中寺未來能重現昔日的風采。

遇見賒店 編委

總策劃:趙靜

編輯部:王居坤 魏維 宿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賒店 的精彩文章:

TAG:遇見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