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並非不可救藥:讓孩子扔掉手機、告別遊戲,愛上學習最好的方法

並非不可救藥:讓孩子扔掉手機、告別遊戲,愛上學習最好的方法

手機、電腦橫行的時代,讓無數孩子沉迷其中,不肯學習。

乍一看,讓孩子扔掉手機、告別遊戲去認真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其實,改變可以有以下兩種方法:

並非不可救藥:讓孩子扔掉手機、告別遊戲,愛上學習最好的方法

1.別小看生活教育的力量,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精神需求。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遊戲?

你會說,當然是孩子覺得打遊戲很帶勁很好玩。

其實不僅僅是這樣,

關鍵是:孩子打遊戲時,由於感覺快樂和興奮,腦內會增加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夠讓人上癮,很多人的上癮行為,都是因為多巴胺引起的。

掌握了這一點,

我們就可以掌控孩子的行為:

如果孩子對打遊戲以外的事情感興趣,腦內一樣可以分泌多巴胺,一樣可以上癮。

我隔壁有個鄰居,他今年上初二,成績特別棒。

有次我問他,別人都喜歡打遊戲,你為什麼不喜歡。

他說:「遊戲我也打過,不過,打了幾次之後我就覺得沒什麼意思。」

我說:「怎麼沒意思呢?」

他說:「感覺帶不來什麼,對於我來說,現實中的東西更令我愉快,比如解出了一道別人解不出的題,當老師在全班面前表揚我,那才是真正的快樂。後來我就對解題上癮了。」

其實我經常聽到很多孩子說:「沒意思」……

當現實生活令人無聊乏味、甚至痛苦的時候,一旦碰到了「手機遊戲」這麼「有意思」的東西,他們當然會喜歡並上癮。

是人都有物質和精神的需求。

當物質需求滿足了,人就會渴望精神需求。

不務正業的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上體會不到趣味,他們就會尋找其他事物來滿足精神需求。

精神上的滿足是大過一切的,所以,說教、棍棒還會起作用嗎,他們只會反感。

難怪有的孩子說,如果不讓我打遊戲,我就離家出走。

生活真的沒意思嗎?

人們常說:生活的小處,常藏有大觀。

並非不可救藥:讓孩子扔掉手機、告別遊戲,愛上學習最好的方法

生活其實那麼精彩,那麼有意思,

可關鍵是,孩子發現了嗎?

最可怕的是,家長自己也沒有發現生活的有意思,自己還沉迷在手機、遊戲、抽煙、喝酒、打牌、電視等上癮行為中。

這樣的家長還怎麼啟發孩子發現生活的趣味?

當然,能夠發現最普通、最平常生活有意思的人一般都是高人,

是需要一定的境界的。

但是這樣的修鍊其實非常容易:

那就是帶著孩子,一起去好好走進生活,認真去觀察、體悟生活,細細品味,就有趣味。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其實生活本身就是給予孩子的最有力的教育。

因此,別讓孩子站在生活之外。

如今,很多家長迫於升學壓力,對孩子說:你只負責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用做、別去想。

這樣的想法真的非常危險,

也許你會問,生活歸生活,學習歸學習,

為什麼說生活的好壞決定了學習的好壞?原因如下: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好。

愛好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比如說,品嘗了牛肉的美味,美味令你愉快,你才會有吃牛肉的愛好。

給大家舉個例子,

7歲的畢連罡是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有次他和幾個孩子去小興安嶺采蘋果,結果踩上梯子,費老大勁才摘到了蘋果,這還不算,踩梯子也很危險。

「如果有機器人幫摘蘋果就好了」,小夥伴只是這麼不經意的一說,卻啟發了畢連罡。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孫老師,然後在孫老師的指導下,畢連罡和其他3個孩子用打雪仗的雪球夾子和撿垃圾用的夾子桿作為原材料,發明了一個水果採摘器。

這個水果採摘器後來備受各界關注,並獲得了全國 「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發明比賽一等獎,畢連罡也獲得了年齡最小的「科學小院士」稱號。

真正學習好的孩子,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是生活的主人。

他們知道,所有的學習,看起來都在書本上,其實都來源於生活,也是為生活服務的。

並非不可救藥:讓孩子扔掉手機、告別遊戲,愛上學習最好的方法

他們能發現:書本和生活是有聯繫的。

這樣他們才有學習的興趣和原動力。

而最重要的一點:生活是活的,由於時常受到不同的有益刺激,這讓他們大腦內的神經分化鏈接越來越多、越來越細,他們會越來越聰明。

相反,一個人脫離生活、什麼都不走心,這樣的孩子,時間久了,會越來越笨。

就算這樣的孩子能夠去認真學習,

由於遠離生活會使人僵化和教條,最後也只能會變成無用、可笑的書獃子。

而認真、有心地去生活的孩子呢?

他們的心態和頭腦常處於開放的狀態,外界的信息容易進入他們的眼睛和心裡,

因為「有心」已經是他們的習慣了,所以來到學校的時候,他們常會聚精會神聽老師講,他們會處處有心,看起來比別的孩子靈光,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學習好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聚精會神的學習會讓他們常得到老師的表揚,每一次得到表揚,他們的大腦就會分泌出腦內啡肽等等能夠使人快樂的物質,

幾次下來,他們的大腦就會形成:學習=快樂的定論。

就是這樣,他們的學習進入了良性循環。

根據以上分析,想培養一個聰明、愛學習的孩子,

方法就是好好引導他們認真地、用心地對待生活。

這缺少不了你的修養、心境、眼界和陪伴。

只想說,

沉迷打遊戲、玩手機也是一種生活,

只不過是一種病態的生活而已。

因為這些都只能得到短暫的、暫時的快樂,對人的傷害卻是長期、深遠的。

健康的生活才會有健康、和真正快樂的人生。

所以第一個方法,

總結來說,就是家長從生活的角度出發,立足於好好生活開始,幫助孩子發現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習的興趣。

並非不可救藥:讓孩子扔掉手機、告別遊戲,愛上學習最好的方法

2.讓孩子做選擇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高中了,甚至是高二、高三,

那麼第一個方法可能不太奏效了。

因為他們很多東西已經固化,對學習的興趣很難培養起來。

但也不絕對,有的人即使到了走進社會了,還能對某個學科感興趣起來,

比如在清華食堂里工作的廚師張立勇,

有的人知道他的故事,

他利用工作間隙學習英語,托福考試考到了630分,外國朋友曾說他是「所認識的最了不起的中國年輕人」。

所以,哪怕你的孩子已經四、五十歲,

培養興趣都不算晚。

如果短時間無法讓孩子扔掉手機、告別遊戲,拿起書本好好學習的話,

可以把這半大不小的孩子喊到身邊來,

鄭重地對他(她)說:

「你已經長大了,

很快你就會走向社會,獨自謀生。

而社會是殘酷的,未來沒有知識和能力的人會處處被動。

你天天玩手機、打遊戲,看樣子你是不打算學習了,

這樣吧,你可以去想想未來做什麼工作,比如去送快遞。」(工作項目請大家自由發揮)

然後找一個時間,比如安排孩子在假期的時候,讓孩子親自去體驗一下送快遞的感覺,並對孩子說:

「這不是一個遊戲,而是你不讀書之後,每天要做的工作和謀生的手段。」

必須注意的是:要真的讓孩子去體驗,如果只是一句空話,就不會有任何的作用。

如果孩子送完了快遞,仍然確定打遊戲和送快遞很快樂的話,

就問他們:你真的決定了嗎?放棄讀書去送快遞?

如果孩子說是的,

那就尊重孩子的選擇吧,

強扭的瓜不甜,不喜歡讀書硬要他們讀,自己痛苦孩子也痛苦,

那又何必呢?

並非不可救藥:讓孩子扔掉手機、告別遊戲,愛上學習最好的方法

當個普通勞動者,哪怕是靠體力吃飯,

只要有良好的心態,正確的價值觀,有責任有擔當,用心做事,

一樣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幸福一生。

而面對孩子玩手機、打遊戲的陋習,

粗暴的打罵都是沒用的,

只有真正把未來的選擇權交到孩子手上,

孩子才會有改變陋習的想法和動力,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其實孩子打遊戲、玩手機不可怕,

將來他們在生活的壓力下自然會去自力更生,

家長真正需要擔心的是:

孩子不好好學習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這些:

孩子養成了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的習慣,無責任和擔當,情感冷漠麻木,和家庭決裂、性格缺陷和人格障礙,導致出現社會適應不良,走向社會到處碰壁、一生痛苦。

一旦造成了以上結果,

孩子將會失去他整個的人生,

那真的就完了。

那時候,

就算是個大學教授,又能怎麼樣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