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元璋認可元朝為正統,這是為什麼?

朱元璋認可元朝為正統,這是為什麼?

有人認為古代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事實上,如果硬要說曾幾何時我們是世界中心,那麼只有元朝,元大都即北京,被視作是整個蒙古帝國的首都----蒙哥大汗死後,雖然帝國一分為四,但公元1304年,其他三國由於種種原因,決定共尊元成宗,承認元朝為宗主,北京成為蒙古帝國的名義首都,以蒙古帝國當時的影響力,中國堪堪可稱世界中心。

當下很多人書讀不多,觀點卻不少,他們不認為元朝是一個正統的朝代,當然,這跟清代以來積貧積弱,以至於蒙古在民國三十五年得到承認,成為獨立國家關係很大。由此可見,守衛國土的重要性遠遠不是國土上的財富和人口那麼簡單:國土除了帶給我們資源,上面還承載了歷史,寄託著我們的民族認同感。

其實元代的正統地位從來都不需要質疑,即使是明代的朱元璋在起兵的時候,雖然也罵元代是「胡虜」創造的朝代,卻並沒有敢否認元朝是正統王朝。反倒是在《諭中原檄》中,對元朝的進行了承認,甚至稱「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明確的指出,元朝的君權也是上天授予的!

不僅如此,還表揚了元初「君明臣良」。至於起兵反元的原因,則是元朝「子孫不肖」、「天厭其德」。根據明朝時期成書的《元史》以及有關資料顯示,元末代順帝每天只做兩件事情:觀看由十幾名美女奴隸表演本用來做佛事的《十六天魔舞》,然後做木匠活。(至於那個年代大家為什麼如此喜歡做木匠活,小編最近也在尋找資料,以後為大家敘述,明朝後來也出了個木匠皇帝。)

然而我們知道,元代將人分為四等,並且對民間實施高壓。朱元璋興兵時,卻重點要強調元順帝和他的元王朝「失德」,所以氣數已盡,為何不拿元朝的異族身份拿出來作文章?為何不拿四等人說事?為何還要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讚揚元初?這裡說一下三點原因:

一、蒙古人口不過170萬,佔領了3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們必須要依靠當士族和地主實施控制。很多老百姓一輩子連蒙古人都沒見過,哪來的反抗慾望?反倒是把元朝當成一個正常王朝,指責其暴政,老百姓痛恨官吏和地主而不是蒙古人,更願意參與和認同反對暴政的起義。正如我們的歷史課本所說,雖然元代依據民族將領土內的人分為四等,但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才是根本。

二、大批的讀書人和文人士大夫在為元朝服務,他們對整個國家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其實,元順帝之所以荒廢朝政,正是因為元貴族勾結漢族文人士大夫進行的黨爭所致,他們甚至已經威脅到皇帝生命,元順帝為了保命只能不理朝政;元代名將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倚天屠龍記》趙敏之父)曾經屢敗漢軍,卻因為黨爭遭到元朝排擠。

如果朱元璋把這些士大夫打成「漢奸」,給元朝當官的這些讀書人很有可能放棄黨爭,一致鎮壓義軍,將就如同清末曾國藩、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須知蒙古鐵騎縱橫天下豈是浪得虛名,如果內部團結,朱元璋實難取勝。

明軍內部也有很多人原先就是在元朝當官或將領,比如說劉伯溫原先就是元朝官吏,鬱郁不得志才投靠了朱。明朝如果拿出民族氣節說事,不是逼這些人逃跑嗎?其實朱元璋本人可能還真的挺在意這些事情,比如劉伯溫一生最多做了個二品官,跟他是元朝投降過來的關係很大。然而朱元璋就算在意,這種事也很難明說。

三、中國受孔孟影響根深蒂固,「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在其學說中不止一次的強調,只要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外族當皇帝也是無所謂的。朱元璋集團深知這一點,所以根本沒必要拿「胡虜」大做文章,因為這根本觸動不了自我認同感較低的漢族人,只要對方服從孔孟教化,漢族人一律視對方為自己人,而元代發展科舉實際上還是很受歡迎的。

清朝太平天國起義,曾與清廷各據半壁江山,隨後大潰敗。從雙方各自討伐對方的檄文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太平天國為什麼輸,清朝為什麼贏:

太平天國《誅妖檄文》稱:「中國,神州也,胡虜,妖人也」。通篇都是稱對方乃是胡虜,自己要匡複神州正統,至於百姓關心的「天下大同」只提了一句,事實上他們起兵不久就放棄了「大同」理念,等級變得森嚴,也積極欺壓百姓。

曾國藩的《討粵匪檄》,後世許多偉人叫絕:「士不能論孔子之經,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意思很明確:太平天國不服孔孟!

這還了得,看到曾國藩這番話,當時國內無論什麼民族,自然全部挺身維護清朝。

鑒於以上幾點原因,朱元璋只有將元朝放在一個正統的地位上,然後以對方的暴政為切入點才能成事,拿民族話題做文章,不好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村長的歷史視野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成佛後,猴哥結局如何?

TAG:村長的歷史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