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前有孔子,後現王棟——尋覓泰州學派蹤跡,恭聞王氏宗祠古韻

前有孔子,後現王棟——尋覓泰州學派蹤跡,恭聞王氏宗祠古韻

如果有人問我,家鄉的地標是什麼?

繁花似錦的東方不夜城,千古流芳的姜堰中學,巍然屹立的姜氏父子雕像,別具一格的北大街文化街區……

一瞬間腦海里走馬觀花,飛快掠過燈火闌珊,靜靜壓下悠悠歲月。在歷史與繁華的夾縫中,我看見了王氏宗祠,在路邊一角,只一盞昏黃的路燈,沉默孤寂的,照亮了尋芳者來時的路。

夜晚路燈下的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又稱王公祠。始建於明萬曆乙亥年(1575年),迄今已近440年。清嘉慶甲戌年(1814年)重修,2011年堰人民政府再修,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顯著明清特色的古建築群。融祭、教育、居家文化為一體,既是姜堰王氏族入的祀祠,亦是明代泰州學派重要講學舊址。

泰州市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區王氏宗祠

姜堰北大街后街的王氏宗祠只在白日開放,打一入門,繞過入目可見的簡介古碑,如外觀所現,便是極具舊時風味的祠堂。烏瓦褐柱,簡樸的隔扇門打開有三,隱約可見堂中垂掛的畫像,庭院中有綠色盆栽,陽光四溢,斜射過去,整個屋子都沐浴在陽光之中。

王氏宗祠正門

歸裁草堂堂前

走進屋子,原來是祭祀孔子之處,那畫像正是先師孔子行教像,「天下文章莫大於是,一時名士皆從其游」,王棟是一代傑出的平民思想家、教育家,講學論道,開門授徒,普及平民,是當之無愧的賢士。此處的王氏宗祠只為紀念王棟,其成就可見一斑。

歸裁草堂

出了屋子向右走去,穿過一道門,右手邊是王家祖祠,門窗緊閉,庭院中有一鼎,二耳三足,廢棄已久。再踏步而去,再越過一門,便是王棟贊像,他左手披在背後,右手執書,立於一四方台之上,台前目光所致,明朝羅汝芳所評:「雍雍其容,坦坦其胸,洙泗宗派,桃李春風,千載一日,仰止攸同。」王棟其人,胸襟坦蕩,高山仰止,這是極高的讚譽了。

王家祖祠

王棟像贊

再往裡走,便是紀念王棟個人之處了。入目所及,右邊是其個人生平館,左前方是其讀書樓。

王棟,字隆吉、惟輔,號一庵,姜堰鎮人。壯志少年,棄醫學儒;從師王艮,光大師門;創會講學,東魯聖人;為官清正,永端模楷;致仕歸里,晚霞滿天。

個人生平

身為泰州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王棟秉承師門使命,本人有著重鑄世界的改革觀,中和安生的和諧觀,人無貴賤的平等觀,實學致用的經世觀……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稱讚:「傳姚江之學者,當以泰州為最雄偉……心齋弟子,著者為王一庵……」

王棟的理學與教育思想具有時空的穿透力,當年群雄畢至的歸裁草堂(即明代泰州學派講學舊址),曾是名校姜堰中學的辦學之地。如今,姜堰中學、姜堰二中、姜堰羅塘中學、姜堰實驗初中、姜堰實驗小學、勵才實驗學校等一大批名校,都傳承了王棟的教育思想與精神,高唱樂學之歌,譜寫輝煌篇章。

學術思想

讀書樓是王棟的居室,是他幼年隨父學醫習儒以及晚年著書立說的地方。扣開門環,推門而入,一股涼意便撲面而來,一下子沁透全身,舒暢至極。在這炎炎酷暑,讀書樓是最具有現代特色的地方,內置空調茶水,又有休憩小坐之處,可觀樓內舊景,徜徉光陰深處,可謂人間樂事。

讀書樓內,如舊時學堂,先生座位於前,學生座位稍底偏後,正對著門口,自左往右,貼著王棟、王陽明、王艮的畫像,被稱為越中淮南三王夫子。

讀書樓

讀書樓樓內

王氏祠堂由磚木建構,質樸無華、古拙大方,秉持著古老的文化氣息,於喧囂之中,樂守清平,於歷史深處,飲盡孤獨。

這個城市不乏求學問路者,如果有人問我,何去何從?

你去過王氏宗祠嗎?

可識王棟其人?

一個城市的坐標,也是一個城市的靈魂。

「庸德庸言,是小小尋常言行,無甚關係時節。今人之所忽處,正古人之所謹處。故學必於微小去處不少放過,方始入精。」 ——王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錦繡姜堰z 的精彩文章:

TAG:錦繡姜堰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