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從2015年[大聖歸來]亮相暑期檔開始,常常聽到有關「國漫之光」的論調。

16年的[大魚海棠]、17年的[大護法]、最近的[風語咒]、臨時撤檔的[昨日青空],雖然題材五花八門,談到它們時,最高頻的辭彙卻是同一個——中國風。

要搞清楚這「中國風」到底是個什麼風,還得追溯到中國動畫的起源。

在中國動畫近百年的歷史中,有先驅萬氏兄弟的堅持不懈,有「中國學派」的蜚聲海外,有外國動畫的強勁衝擊……

總的來說,中國動畫逐漸確立了獨有的審美特徵和價值體系。

動畫雛形 初見端倪

中央電視台「動畫天地」節目有一句開場白——「從前動畫在手上。」

手影遊戲就是一種直觀、通俗的動畫現象。

燭光燈火處,我們用手拼湊出各種形態,在牆上就看到了鴿子、兔子等。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不同的手部姿態,組合成不同的小動物

佐以故事、配音,一個簡易版「動畫短片」就成了。

在中國,動畫的雛形——走馬燈作為傳統節日的裝飾品尤為盛行。

在中國式燈籠紙或絹做的罩壁上,畫出多幅動物或人物連續運動的姿態,點燃蠟燭,輕轉燈籠,動物、人便活了起來。

皮影戲更成熟、更接近現代動畫。

用皮或硬紙板雕鏤、賦彩做成平面玩偶,藉助燈光,在人的操縱下,投射到半透明的屏幕上。再配上人演唱的戲文、對白,一場大戲便開始了。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皮影戲[哪吒鬧海]

中國動畫在這些前身中,已初見端倪。

先看選材,多來源於中國古代神話、古典小說、民間傳說;再看形象、背景、動作設計,直接借鑒傳統繪畫、中國戲曲。


萬氏兄弟 獨領風騷

1918年前後,[大力水手]、[跳出墨水瓶]等美國無聲電影動畫片傳入中國。

「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外國『卡通片』時,心裡不禁一震,想畫筆下的人物果真動起來了!」

——萬籟鳴回憶當年第一次看到動畫片

小時候,萬氏兄弟看過南京夫子廟的皮影戲,便自畫自做自編自導起「紙板影戲」。

這一次,他們決心自己動手,做出中國的動畫片。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年輕時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從左至右)

求助歐美動畫製作人無果。

萬氏兄弟根據中國傳統的皮影戲、走馬燈原理,結合傳入中國的「活動西洋鏡」和電影技術,探索出「崎嶇曲折」的動畫藝術道路。

1922年底,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拍攝成功,成為中國動畫片的濫觴。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贊助商是打字機廠,廣告內容自然為打字機,畫面有些「簡陋可笑」,片長僅為1分鐘

1926年,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誕生,[一封書信寄回來]、[紙人搗亂記]緊隨其後。

三部作品均是模仿歐美真人與動畫結合的方式製作而成,旨在製造幽默逗趣的氛圍。

「要使中國動畫事業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必須在自己民族傳統土壤里生根。」

——萬籟鳴在《閑話卡通》一文中,檢討這段時期的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中國「新電影運動」崛起。

萬氏兄弟響應時局,擔起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創作了[同胞速醒]、[精誠團結]、[勿忘國恥]、[民族痛史]、[血錢]等一系列動畫作品。

1939年,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登陸上海。

電影公司老闆看到動畫電影的商業價值,紛紛創立動畫公司或動畫部。

三兄弟加入新華影業公司,「搞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鐵扇公主]。」

[鐵扇公主]取材自《西遊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有關章節,並融合了中國戲曲、水墨畫的特點,配以古典樂器所演奏的民樂。

歷時一年多時間,1941年9月,在上海的「大上海」、「新光」、「滬光」三家電影院同時上映。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鐵扇公主]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

在角色設計上,有半人半獸的感覺。

有別於西方動畫對動物角色的擬人化、可愛化的處理,儘管角色有著動物的頭,但身體基本上接近人類。

萬氏兄弟還將「團結一致,反抗侵略」的主題,通過唐僧師徒獲得最終勝利,巧妙隱晦地融入故事中。

從1922年到1945年,是以萬氏兄弟為主的中國動畫的探索時期。

「在中國電影界中,應該以中國的傳統和故事為基礎創作動畫片,要符合我們的理智和幽默,還要有教育意義。」

——萬氏兄弟提出中國動畫的創作發展方向

在創作初期,中國動畫顯現出時刻與時代主題緊密相連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


中國學派 落地開花

新中國成立後,蘇聯動畫成為中國動畫創作的楷模。

優美、可愛的擬人化動物形象及圓潤流暢的運動過程,這些蘇聯從美國動畫中借鑒來的特色,也充分體現在新中國早期動畫作品中。

1955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誕生。

雖在國際社會上獲得好評,卻也暴露了中國動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該片在威尼斯兒童電影節獲獎時,有評委認為這是蘇聯的作品。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美術造型、格調上近似蘇聯的風格

1956年,[驕傲的將軍]應運而生,成為「中國學派」的開山之作。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驕傲的將軍]:人物形象設計借鑒京劇臉譜,故事結構、道具、音樂均以京劇為源頭,有京劇表演動畫化之感

1957年,中國第一家專業創作,獨立攝製美術片的專業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立。

以上海美影廠為主要基地,創作的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動畫作品,後來被稱為「中國學派」。

1958年,在萬古蟾的主持下,創作了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豬八戒吃西瓜]將中國古老的皮影戲、傳統的剪紙藝術、窗花與電影技術相結合

同一年,美影廠還推出「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純鬧劇片」——[過猴山]。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過猴山]取材中國民間傳說,角色造型借鑒天津楊柳青年畫,它的詼諧是中國式的

1961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

該片採用中國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大寫意花鳥畫作品風格。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齊白石大師的蝦,也在[小蝌蚪找媽媽]中客串了一把

水墨動畫片是中國動畫人的首創,一改動畫電影史上只有「單線平塗」的局面,創造出水墨渲染、濃淡對比效果。

這一創舉為世界動畫影壇,增添了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片種。

接下來要講的這一部,在中國乃至世界動畫史上,都堪稱經典巨制。

1964年,數十位畫家,歷時四年繪製15萬4千多幀圖畫,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孫悟空的形象設計具有「猴、神、人」三位一體的特性,結合漫畫、戲劇臉譜、民間版畫;哪吒則是個小無賴的形象

可以說,[大鬧天宮]這部動畫長片,除了動畫電影這種表現形式是舶來品之外,各個構成元素皆脫胎於中國的傳統藝術。

劇本改編自古典名著[西遊記],人物造型、背景設計以廟堂壁畫、民間年畫、戲曲臉譜和舞台布景為參考,音樂借鑒民族戲曲音樂,武打動作採用京劇等舞台藝術中的程式化動作。

「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它更具有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

——法國《世界報》的評論

中國學派借鑒中國傳統繪畫與戲曲,凸顯出兩個審美特徵——程式化和意象化。

程式化講的是套路。

中國戲曲,從故事結構到人物化裝、動作、對白及音樂、道具、背景,皆有章法可循。

以[大鬧天宮]為例:人物臉譜化,善惡喜怒清晰可辨;背景舞台化,象徵意義明顯;動作程式化,一板一眼,配上與動作節奏一致的戲曲音樂。

意象化講的是意境。

中國繪畫講求象外之意,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高遠境界。

中國獨有的水墨動畫片深得真傳。

[小蝌蚪找媽媽]中,墨點似的小蝌蚪,通過尾巴擺動的頻率表達感情;[牧笛]中,老牛凝神傾聽,融於自然。

而從價值體系上看,中國學派講求「教育意義」。

「儘可能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儘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

這些鮮明的中國特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風。


短暫復甦 遭遇困境

「文革」結束後,中國動畫事業開始復甦,題材內容豐富,創作手法多樣,製作技術成熟是這一時期中國動畫創作的特點。

古典神話故事改編動畫有[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少數民族民間故事[善良的夏吾冬]、[蝴蝶泉],童話故事[好貓咪咪]、[黑公雞]、[老狼請客]、[雪孩子]、[猴子撈月]。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1979年的[哪吒鬧海],對哪吒的形象進行再創造,塑造了一個慾火涅磐的英雄

成語和諺語故事有[南郭先生]、[曹沖稱象]、[夾子救鹿]、[女蝸補天]、[狐假虎威],現實題材[象不象]、[畫廊一夜]、[三個和尚]。

科學幻想題材[我的朋友小海豚]、[小小機器人],以及運用敦煌壁畫造型元素的[九色鹿]、水墨剪紙動畫[河蚌相爭]等等。

1980年12月,日本動畫[鐵臂阿童木]開始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值得一提的是,鐵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塚治虫,正是看了[鐵扇公主],決定投身動畫界

之後,以日本、美國為主的國外動畫開始大量流入中國。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風靡八、九十年代的外國動畫劇集大集合

日本、美國已形成成熟的動畫產業,產出速度快,在數量上呈現碾壓性的優勢,形成大面積、全時段的電視覆蓋。

內容上,說教意味較輕,注重娛樂功能,目標群體也不僅僅是兒童,受眾更廣,覆蓋青少年、成年人。

中國動畫響應市場需求,也開始嘗試製作電視動畫片和電視系列片。

陪伴一代人成長的《阿凡提的故事》、《黑貓警長》、《葫蘆娃》等優秀作品,均誕生於這一時期。

但同期的動畫產量有限,外國作品的猛烈衝擊、中國動畫的轉型困難,迎來低谷。


中外合璧 褒貶不一

九十年代成為中國動畫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

《自古英雄出少年》、《封神榜傳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藍貓淘氣三千問》等大型動畫系列片陸續登場。

1999年8月公映的[寶蓮燈],既是對整個九十年代動畫轉型的總結,又暴露出中國動畫進入新世紀後的固有問題。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寶蓮燈]的人物形象取經自迪士尼

[寶蓮燈]的人物形象出自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之手,當中很多人從做加工片開始的。

他們比較了解國外動畫片製作過程和流行趨勢,了解青少年的喜好,這是優勢。

但同時,他們又缺乏獨立的創作能力,面對原創作品,一時無從下手。

最終,設計出來的人物形象、動作借鑒了迪士尼的風格。

既是為了適應青少年們看慣迪士尼動畫的眼睛;也是為了動畫人物更好的與電腦製作的三維立體背景相結合。

在這一完全中國式的神話故事中,充斥著日式的人物造型、美式的人物造型、中式的人物造型;中國的動畫角色形象、美式動畫的動作設計。

古代的情節、現代的音樂中國的故事、美國的製作推廣方式相互交織拼貼在一起。

整部作品既非西方,又仿西方;既非中國,又非常中國;既要追求民族風格,又要體現國際化,體現出當代中國動畫創作轉向的又一典型特徵。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動畫產量激增。

中國動畫製作者們開始妥協,並逐漸放棄了原有的製作方式:剪紙、水墨、木偶、皮影這樣的特色但費力的製作被擱置,取而代之的是快捷方便的電腦批量生產。

從形式到內容上,對日、美動畫進行全方位模仿,逐漸失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

《我為歌狂》中,人物造型效仿日本青春偶像動畫片;[寶葫蘆的秘密]中,配角青蛙照搬迪士尼風格……還有一些全面西化的作品問世。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中美合作的[魔比斯環]原畫,從人物到劇情,都是西方的

即使講中國自己的故事,也要整合日本、美國的畫風、情節與娛樂精神。

《小青天司徒公》中處處是《名偵探柯南》的影子,[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仿照美國動畫音樂,《秦時明月》系列的人物設計融入日本動漫特徵……均呈現出一種大雜燴的風格。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金箍棒傳奇]取材《西遊記》,只有服飾勉強有些中國元素,從人物造型到故事內核,將娛樂貫徹到底

還一個主要詬病:低幼化傾向明顯。

《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片以霸屏的姿態,反覆在電視上播出。

雖然也有一些動畫獲得了較多的正面評價,但從整體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動畫,早已風光不再。

在這個時候,2015年[大聖歸來]的出現,才顯得那麼難能可貴。

「中國風」是個什麼風?

▲[大聖歸來]從人物形象到服飾、背景,均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諸多元素

劇本故事是對於經典名著《西遊記》的二次改寫,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場景環境的設計,都脫離了日本動漫和好萊塢動畫的影響,真正實現民族化原創。

上映後好評如潮,全民自願當起了 「自來水」,紛紛安利其他人觀影。

如今距離[大聖歸來]上映,已經三年過去了。

隨後雖偶有佳作,卻再也難覓這樣一部現象級動畫作品。

縱觀今年暑期檔,[昨日青空]臨時撤檔,[風語咒]票房不敵[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俄羅斯奇遇],又隱隱證明當下中國動畫的窘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周刊 的精彩文章:

本周新片,只推不薦|是國漫崛起,還是文青裝逼
這張少女臉,騙了全世界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