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老技法,天晴後重現

古老技法,天晴後重現

日本傘的魅力在於打開雨傘的那一刻,看著傘身圓圈中散布的幾何美感,和傘是值得日本人在世界面前驕傲的民族文化。從古至今,日本人使用竹子與和紙製造出了各種生活用具,比如摺扇、團扇、提燈以及和傘。無論哪個,都是將竹骨架與和紙完美結合孕育出的做工精美的作品。雖然這些都來源於中國,但是根據日本的審美進行不斷改良後,產生了不同於原產地的韻味。

和傘也被稱為「から傘(唐傘)」,還有一種說法是,這裡的「から(唐)傘」指的是方便開合的「カラクリ細工の傘」的簡稱,而非中國的傘。在平安畫卷上可以看到給貴人撐的傘(蓋),那種傘只能一直開著而無法合上。後來傘逐漸進化到了像現在這樣複雜的結構,因此過去人們將能自由開合的傘視為機關也不足為奇。

在現存的竹製品中,已經找不到像和傘骨架這樣結構複雜的了。除了構造以外,前人對於合傘時美感的不懈追求也不得不讓人佩服。比起洋傘,和傘的骨架數量要多出好幾倍,此外,張貼的和紙摺疊在傘內。匠人為了在合傘時讓其回到竹子最初的形狀而小心謹慎。完成後的傘最理想的狀態是,如同竹林中孕育的竹子一樣細滑,氣質高雅。

楮木、真竹、萵苣樹、多種植物油、漆樹、柿漆、木薯澱粉等,各種各樣的天然素材經過數十個技術嫻熟的匠人之手,耗時數月方可製成一把和傘。這種工序的複雜程度在眾多工藝品中稱得上是極致,分為大工序九個、中型的五十個以上、全部工序超過一百。其中,削骨、裱紙、精加工三道工序尤為重要。

為了能讓傘的形狀如同生長在大自然中的竹子一樣,骨師需要考慮到後面粘貼進骨架的和紙和軸線,削出一根根粗細適度的傘骨。一根竹子在做上記號以後被削成數十根,完成後按照原來的順序重新被還原。

裱紙師並非簡單的將紙裱在傘上,而是需要讓和紙在越往前越窄的傘骨里也能實現摺疊。而在這種時候,要注意盡量不讓和紙產生褶子,在合傘時形成一個美麗的圓柱形。為了讓製成的傘即使經過幾十幾百回的淋雨和開合,都不會產生破紙、脫落、外形走樣等問題,匠人必須要有嫻熟的技能。

最後的精加工師傅,在完成裱紙的傘上塗上油,放在太陽下晾曬,油要是塗太多了,紙容易黏在一起導致傘無法打開,而過少則容易漏雨。經過數日,傘幹了後,再在傘骨上塗抹漆樹漆。在纖細的傘骨上快速塗抹漆料相當考驗匠人技藝。

另外,還有許多雖不起眼但卻十分耗費精力的工序。比如,將削好的骨架煮染成紅棕色、黑色等適合不同和傘的顏色,謂之傘骨上色;將大傘骨和小傘骨、傘軸和大小傘骨、分別用線綁在一起形成骨架,謂之組合傘架;將零散的手抄紙挑選歸類成相同厚度,謂之紙捻,在做好的和傘內側加上裝飾棉線,謂之穿飾線等等。

然而諷刺的是,正是因為工序太過多樣,一個匠人獨自完成極難,因此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習。我希望古老的技法能夠被珍存下來, 這是一種能夠帶你回到過去的魔力,如果世界上有時空穿梭,我想也不過如此吧。

黑凹有位粉絲,叫阿簦。對,沒錯,就是上次紋身貼採訪時的那位裸辭設計師。丙師覺得自己被點名誇讚很不好意思,說給你寫幾個字吧,於是她要了自己最喜歡的字——「簦」。後來我也問過她,為什麼把自己的工作室起名為「簦」,她說這是古時候的稱法;現在的人們用傘太輕而易舉了,殊不知千百年前的手工技法有多難,她想傳承下來。後來丙師一想,阿簦不是做傘嘛,那我的書法字興許能派上用場,於是就有了此產品。

做傘的消息放出後,很多朋友都催著要:「什麼時候出來呀」?「立秋了哦,要不下雨啦」!實在對不起大家哈,光是打樣板就耗費了整個雨季,沒辦法,藝術家嘛,急性子。本來開會打算明年春天發售的,我們能是那個憋得住事的人?你看,你這不還早買半年不是,偷著樂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選礦場 的精彩文章:

看場上人來人往,世界盃不過是給我一個碰杯的理由

TAG:選礦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