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理關帝廟中元節法會將至,邀請你一起觀看網路直播共沾法喜!

大理關帝廟中元節法會將至,邀請你一起觀看網路直播共沾法喜!

看了這個鏈接大家不僅可以看法會,還能知道如何及時觀看梁道長的最新視頻,學習更多道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梁道長的確上b站,本次直播也將用b站賬號直播,法會在七月十五,大家可再次之前觀看梁道長在b站上的幾個小視頻,欲觀看者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關注梁道長的b站直播間。想介紹朋友關注梁道長最新視頻,關注法會直播者,可直接在微信公眾號梁興揚下方的與道結緣中點擊法會視頻獲取本文,然後再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法會直播信息。

本次法會安排始如下:

農曆七月十二日開壇,取水,盪穢,揚幡,宣榜,三官祈福、晚課,拜斗。

農曆七月十三日早課,天地,祝將,朝幡,玉皇大表,開財庫、受生債。

農曆七月十四日為戊日,道教有戊不朝真的傳統,故今日無法會。

農曆七月十五日早課,慶賀,落幡,謝榜,普謝,迴向,城隍牒,攝召,安靈,救苦疏,鐵罐施食。

因天高水長路途遙遠,善心參加法會多有不便,故本次法會廣開方便之門,用網路直播的方式邀請更多善心觀看法會同沾法喜,共享法會功德。

法會介紹: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此時道觀會慈悲度世超度亡魂,民間會在此時祭奠先人積累冥福。

三元是道教和中國民間的重要節日,上元節民間俗稱元宵節為正月十五,是日天官下降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下元節民間俗稱鬼節為七月十五,此日地官下降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釋放幽冥業滿之靈。故七月也被稱為鬼月。

下元節為十月十五,此日地官下降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解厄,解冤釋結,是為地官解厄。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要供齋蘸神,獲福消災。

本次法會目的為:

濟度眾生,拔九橫五苦之厄,解九百六之災;消災祈福,福祿增長。

敬天法祖,超九宗七祖於幽冥,往十洲三島之仙鄉。

循禮敬神,為人消災祈福,使其福祿增長,再無貧乏之苦。

依科演教,廣傳教法於世,令善心同沾法喜,使其身心皆益。

賑濟孤魂,慈悲濟世施食餓鬼,使其脫離苦海,為法會眾人積累功德。

觀看參與法會的功德有:

直接參与法會的眾善信可參加不同的科儀,於人有不同的助益。

科儀簡介:

上表三官:三官者,天地水。所職賜福、赦罪、解厄。其傳承源於古之諸侯禮拜天地水,古法為投簡,王公貴族行此法多用金玉,後世道教方便世人以表文代之,其效不變。其靈驗傳承千古足以為證,靈驗故事數不勝數。欲求賜福、赦罪、解厄皆可上表三官。

禮拜北斗:斗為帝車,正五方,統四時。是造化之樞紐,為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災度厄之力。是我華夏民族古以有之的重要信仰!拜鬥法事是道教消災祈福之法,能蕩滌罪業,消除禍患,增長福壽,善果臻身。其利益之大,常有不可思議之實證!

受生債:據《受生經》記載此債為人轉世所借之資,如人運勢困頓,多是此債不還之果!如還此債則可改善運勢,讓人運勢亨通,增長財姿。

超度祖宗:古之大儒言事死如生,道經《道法會元》亦載「祖宗垂蔭,思厚德以難酬,劫運循環,念沉魂之何限。欲積功而累行,須拔祖以濟幽。」超度幽冥之中的宗親可為強自身之陰德,於人在紅塵之中的福報有大裨。,因是自家長輩,其靈驗往往神速,對身處困頓中的人來說有奇效。

觀看法會功德:

自古以來道教依科演教之日亦是民間盛會,無論是否信道民眾都會觀看,商人隨之而來,民眾也順便購買日常所需,故很多地方鄉村都管集市叫廟會,所以說無論你是否信道皆可觀看法會直播,對你沒有任何壞處!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在道教科儀中你可以看到這一切!可以看到我們祖先千百年來傳承的禮儀;聽到我們祖宗們曾經聽過的樂章;見到我們祖先的衣裳;感受到道長和信眾的精誠信仰!聽到由文言文寫就的經文,而這正是漢字最華美的樂章。這一切不是古裝劇可以帶給你的夢回漢唐,是道教千百年來的堅守,裡面有的是我們民族最深的回憶,這種堅守是我們祖先自豪的迴響。

而且從我們道教的教義來看。

無論你是否在法會中上表祈福,只要你看了道教科儀就有功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為自己消災祈福,如果你的心能隨著誦經聲而動,更能蕩滌身心,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處!

為廣揚道法,傳遞法會功德,本次法會為照顧不方便親臨現場的善心,為方便想了解華夏禮儀,感受祖先模樣的中國人!我們將網路直播法會,廣傳法喜。

欲參加法會的信眾如無法親身趕赴,亦可練習道長,由道長上表疏文,心誠之下如同親在現場,無損功德。

(亦可點進去後複製鏈接,放於電腦或其他遊覽器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真道士梁興揚 的精彩文章:

這九個道教辭彙容易被人誤解!學道之人不可不察
中國傳統宗教道教在歷史上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TAG:全真道士梁興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