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玩手機就自殺!孩子這種病態要求是怎麼被父母逼出來的
暑假終於快結束了。
一場每年都要重複上演的悲劇片收了尾,而下一場卻以另一種方式剛剛開始。
這場不會下檔的大片里,主角有三個:你、孩子、還有手機。
劇情也很簡單:手機和你的孩子搶奪你,或者和你搶奪你的孩子——
一對在青島過暑假的雙胞胎姐妹,在媽媽發個朋友圈的時間裡,被潮水卷進大海溺亡:
沒過多久,寧波一位醫生一晚上接診兩個孩子:一個連砍自己6刀,刀刀見骨;另一個從6樓跳下,沒能搶救回來。
這兩個孩子自殘、自殺的原因,都只是家長不讓玩手機!
這類悲劇不是第一例,去年就曾屢屢爆出:
2017年7月,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初二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爸爸把他的手機沒收了,索要手機未果後,孩子選擇了跳樓自殺,兩天後媽媽也因喪子之痛跳樓自殺。
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年紀越來越小——
不過就是看了一眼手機,不過就是不讓孩子玩一會遊戲,怎麼就成為孩子生命的終點、怎麼就能讓孩子不惜以性命對父母相逼?
可看看現實生活我們會發現,手機已經成了親子關係缺失的替代品。
——家長們走到哪,都能把它當做育兒助手和哄娃保姆。
——不少孩子覺得,手機能給自己的,比親爸親媽還要多。有時候孩子甚至會認為:手機就是他,他就是手機。
手機代替父母,成了孩子的情感寄託和心理依靠。一旦你奪走他的手機,就等同於奪走他的身份、他的社交關係以及他少有的成就感獲得來源。這個時候,他當然要跟你拚命。
於是無論我們多麼惋惜和難以置信,這場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搶奪大戰,手機又贏了。
而且它開始贏的越來越快、越來越多,離我們越來越近。
1
暑假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手機癮的結束。
也許因為假期給予了更多的空餘時間、有更多的出行機會,所以暑假爆發出來的悲劇是集中的、激烈的。
但真正的根源,在每一個平常的日子裡。
對孩子來說,手機真是太親密了。
手機拍了自己第一張照片、發的第一個朋友圈、收穫第一個贊;
父母缺失的陪伴里,手機給了數不清的動畫片、好聽的故事、好玩的遊戲;
不用費力溝通、不用花心思社交,手機里的世界可以自由主宰。
有多少孩子在悄無聲息中被手機綁架?
國內首份兒童網路安全研究報告(2016年)里有這麼個數據:我國3-6歲的幼兒中,手機接觸率已高達91%;到了小學中年級(9~10歲)時,已初步和成人使用行為相差不多。
我們的孩子已經成為全新一代的手機兒童,而且接觸手機的年齡在越變越小。
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看到電子屏幕都會伸手試圖劃屏;剛剛會走路,就會可以熟練地解鎖、找到各種app;五六歲不到,就會自拍、修圖甚至網上交友。
當笑著說現在的孩子真聰明的時候,你有沒有一種孩子被手機綁架的危機感?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孩子也會因為手機,和你的衝突加劇?
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我們還沒有記錄著孩子喜好、習慣的手機懂孩子;孩子離不開手機,也遠遠勝於離不開我們。
手機在不斷升級,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卻在不斷降級。
你的孩子正在變成了手機的孩子,你看到了嗎?
2
每個手機成癮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手機成癮的家長。
有個小學二年級的女孩子,寫媽媽的煩惱是這樣的——


※女性易得的婦科疾病NO.1,會影響生寶寶嗎?
※說好一起慢慢變老,她卻偷偷用了神奇面霜
TAG:年糕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