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職業玩家角度看,CPU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轟動的破解事件?

從職業玩家角度看,CPU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轟動的破解事件?

萬惡之始賽揚300A

1998年,是中國家庭的電腦普及之年,Pentium MMX和Pentium II級別的電腦可以放當年流行的VCD了,對了要用超級解霸讀盤超強,Windows 98的出現也讓電腦的多媒體功能更強。3D圖形卡開始流行,Voodoo 2、Voodoo Banshee、Riva TNT、Intel i740、S3 Savage 3D等圖形卡讓Quake 2、半條命、古墓麗影等3D遊戲大為流行,不過當年最最有名的神器,是「圖拉丁」的前身,Celeron 300A。

賽揚300A有三大神之特性:

1、128KB全速二級緩存,相比之下,Celeron 266和300(原版)沒有二級緩存,性能照Pentium II差出不少,而Pentium II雖然有512K二級緩存,卻因為搭載在PCB板上,頻率只有CPU主頻的一半,而Celeron 300A的二級緩存在晶元內部,運行頻率和CPU主頻一致,這導致Celeron 300A在某些情況下性能甚至比Pentium II還要好!

2、包超450,Celeron 300A默認運行在66Mhz外頻,但當時的Celeron體質實在太好,不少批次都可以超頻到100Mhz外頻和450Mhz主頻,這已經是Pentium II的最高頻率了。而且由於100Mhz外頻可以三分頻為33Mhz,這樣不會影響PCI匯流排的速度和穩定性。

3、飛線打孔上雙U,終於看到魔改了,標準版的Celeron 300A是不支持雙CPU的,但經過魔改打孔飛線之後的Celeron 300A可以上雙插槽伺服器主板,而且速度不輸昂貴的雙Pentium II伺服器。

最後這種上雙U的轉接大法也被用在Socket 370的賽揚上,1999年,聯想QDI推出了雙370轉Slot 1的轉接卡

AMD「賽揚」鑽龍鉛筆畫金橋

AMD Duron 鑽龍,有時也被音譯為毒龍,是AMD為了對抗Intel賽揚開發的K7、Athlon(速龍)的廉價版,第一款Duron處理器推出於2000年中,AMD Duron和Athlon都使用了CPU表面的金橋來控制CPU電壓和頻率,工廠里使用激光將指定的金橋切斷,就可以產生不同規格的CPU,而利用導電性能較好的2B鉛筆,則可以通過在CPU表面「塗卡」的方法,將斷開的金橋重新連接起來,從而改編CPU的規格實現超頻以及解鎖被停用的二級緩存容量。

圖吧之名圖拉丁

接下來就到圖拉丁了,圖拉丁是2001年Intel第一款0.13微米(130納米)工藝的CPU,此時雖然Pentium 4已經上市,但能耗比並不高,並且當時Pentium 4的Intel 850晶元組一定要搭配昂貴的Rambus內存,所以Intel繼續在Pentium III的基礎上開發了圖拉丁。

由於圖拉丁使用1.25v電壓而不是之前Pentium III的1.5v電壓,所以之前舊的370主板需要使用一塊370-370的轉接卡來支持圖拉丁的電壓,而之前更老的Slot1主板則可以通過「轉接卡疊疊樂」來使用圖拉丁CPU。

但是很快發燒友們就發現通過砍掉不同的針腳,圖拉丁可以實現免轉接卡

還可以超頻

因為砍針腳是個細緻活,一旦砍錯CPU就報廢了,所以發燒友們充分發揮了膽大心細遇事不慌的精神,各種圖拉丁魔改到飛起,FSB匯流排只有133Mhz,並且通常只能配PC-133 SDRAM的圖拉丁在超頻的情況下性能不輸400Mhz前端匯流排PC-800 Rambus內存的Pentium 4,將DIY玩家追求性價比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

後來2004~2006年間,大批海外淘汰的Pentium II/III洋垃圾電腦進入中國,其中不少造型別緻的日系小主機,而且由於Intel Pentium 4時代的擠牙膏,讓升級到圖拉丁處理器的老電腦性能並不算過時,打打CS甚至魔獸3都行,加上價格低至數百元人民幣一台,因而成就了「三千預算進圖吧,學校對面開網吧」的格言。

速龍XP手切金橋變MP

類似上面提到的Celeron 300A應該上雙U,AMD的Athlon XP默認也是鎖定只能上單U的,而想上AMD雙U正常途徑只能選擇AMD的伺服器U Athlon XP,單發燒友們很快就發現了Athlon XP手切金橋變MP的方法,因此在多核處理器還沒流行的2003~04年這成了個人用戶體驗多處理器的最為便宜的方式。

鑽龍變閃龍,閃龍變速龍,Socket A解倍頻

這幾個技巧都比較相似,都是通過砍或者短接針腳、切斷或者連接金橋來實現改變AMD處理器的規格

Interactive Pin-Mod guide for AMD Athlon XP, T-Bred and Barton CPUs - the wire trick

酷睿2膠帶超頻法

Intel在2006年夏天推出的酷睿2一洗之前Pentium 4被Athlon XP吊打、AMD64成為主流64位x86架構的恥辱,穩住了X86老大的寶座,而從Pentium4時代後期採用的LGA775介面則取消了針腳改用彈性觸點,因此原本的「砍針」技巧就變成了「膠帶」技巧,利用膠帶糊住特定的觸點,就可以改變CPU的規格。

AMD開核大法

到2009年,多核CPU就已經變得普及了,越多的核心數性能越強,但價格也越貴,但AMD卻在羿龍II X3 710/720BE CPU上留了個後門,AMD的三核處理器實際上是四核屏蔽而來的,甚至有部分雙核處理器都是由四核屏蔽而來,利用BIOS配合ACC功能,就可以將被屏蔽的核心解鎖,除此之外,還有數款處理器可以開核。

771硬改775的討論雖然早在2008年前後就已經開始,但成熟的破解方式大概到2010年,775平台接近尾聲的時候才被開發出來,B站有視頻講的已經比較詳細了。

最近有4代筆記代移動端bga封裝的u轉接lga介面的CPU,價格低廉,性能也好。在圖吧也蠻火的,在介紹之下群里的群友就買了一顆。

這顆bga1364轉lga1150的i7 4980hq,4核心8線程默認全核睿頻3.8,支持超頻,最高能超到4.5Ghz以上

群友的配置圖。

另外,這顆CPU的核顯是iris pro 6200,性能也十分出色,雙通道高頻內存已經是gtx650的表現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價格不到800塊,賣家還自己上了液金,800元的免開蓋核顯加強版4790k,這波不虧。

AMD開核,利用SB700南橋里內置的一顆掛在南橋LPC BUS上的51核的單片機,用4根GPIO模擬JTAG匯流排掛在CPU的JTAG Bus上,修改BIOS無法直接訪問的寄存器,來達到開核的目的。

真的忍不住來盤點一下大華強北對主板晶元組的漫漫魔改之路了。。

華南科技的b75晶元組魔改,可上LGA 2011 平台的u,可以用伺服器內存,還集成了m.2介面(非sata通道)

2. 華南科技又魔改伺服器c602晶元組,做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烈焰戰神系列,同時解鎖了E5v1、v2系列的倍頻

3. 華南科技又又做出了雙路LGA2011介面的主板。

4. 磐神做出了首個真x99晶元組的寨板,可惜沒有集成m.2介面(這次華南居然沒率先突破?)

uefi圖形化bios怕不怕?

貌似和微星有py

5. 力陽做出了LGA1356(是的,1356針)介面的「x78」主板,並且集成了m.2介面。。。

6. 某不知名小作坊做出了為勇士/黨員/瞎眼無腦小白/干一票就跑的奸商/有收集全世界各種主板這種癖好的人所打造的————h61晶元組魔改x79主板,支持2011針的u,支持ecc。這尼瑪慘烈的供電,這原件的排布,這24pin位置的反人類,這usb3.0的位置的反人類,這io介面的縮水,還有它的改良版,可能在測試期間造成了過多的工傷,從而增強了供電,但縮水了內存槽。

這敢上130w的E5?敢睿一下頻 就敢炸給你看!

我說了,你敢睿頻我就敢炸!!

打磨晶元不算破解吧,開核可以算,但是需要 主板支持,實際也是廠商的陽謀,賣晶元組。771硬改775是真破解,把伺服器淘汰下來的廢鐵又再次利用起來了。不過我覺得最強的是當年的毒龍鉛筆破解法,當年覺得太神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漠之盒 的精彩文章:

從職業玩家角度看,Windows 哪些用戶體驗細節處理比 macOS 好?
美劇《坦克煉獄》:打的准不如打的狠?射空的炮彈表示兇狠並無多大用

TAG:沙漠之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