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路軍緊急秘密的信為什麼都叫「雞毛信」?

八路軍緊急秘密的信為什麼都叫「雞毛信」?

原標題:八路軍緊急秘密的信為什麼都叫「雞毛信」?


在通信落後的時代,最快的、有標識的信件,恐怕非雞毛信莫屬。「吾以羽檄征天下兵。」出自《漢書·高帝紀》中的一句話,導致多年來在國內流行一種說法,雞毛信源於漢代,迄今已2000多年歷史。


其實,真正的「雞毛信」叫法,始於抗戰時期。在敵人的重重封鎖和圍追堵截下,雞毛信被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廣泛使用。


抗戰期間在太行山戰鬥過的黃克誠大將說:「雞毛信源於山西犧盟會(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1939年12月25日,突破敵人防線後,彭德懷從沁水縣小柿庄(屬高平縣管轄)秘密趕到石村,在關帝廟召開軍政連以上幹部大會。在總結「十二月事變」教訓時,彭德懷認為,犧盟會第三縱隊情報滯後,導致數百名革命戰士犧牲,給革命造成重大損失。


當時在高平流傳著一句話:「自從日軍打進中國,就落個母雞不下蛋,公雞不打鳴。」針對八路軍、犧盟會情報落後、渠道不暢、信息不靈的現狀,黃克誠提出:「拿雞毛,當信使」。彭德懷決定秘密實施,「雞毛信」由犧盟會迅速傳遍抗日根據地。為此,黃克誠還賦詩一首:「明理全軍事,知曉萬里途。雞毛傳期遇,相約斗日閻。」


抗戰期間送信粘貼雞毛的歷史從此誕生。


1938年初,國共兩黨都使用一種專遞方式,在信封上國軍有郵封章,而八路軍則沒有。在『十二月事變』後,才使用上雞毛信。雞毛信是一種很不規範,又很緊急、很秘密的信件。作為非常特殊時期使用的機密情報信件的雞毛信不可能有郵戳或郵票。



抗戰時期的戰時通信,多以村轉,抗日民眾已成習慣。信分一般、急件、特急,無郵票郵戳,只在信的右角上以『+』『++』『+++』代之,一般信皮上插有雞毛,也有是粘貼雞毛的信件。沒有發送單位和人名,不是正規的信封,一般為當地黑黃色桑樹皮紙包摺合圍而成。以三支雞毛為最高級別,出現三支雞毛信件,一般要派一個營或一個連的部隊護送。雞毛信,是八路軍的秘密信,使用便捷。轉信人把信送到地點後,憑收條註明時間,這就是所謂的『雞毛信』。」

日軍、國軍全面封鎖交通後,身處太行山深處的八路軍沒有電台設備,靠民運隊、婦救會、青救會、交通站已經送不出信去。雞毛信成為八路軍作戰史上的『千里眼』『順風耳』兒童團的作用功不可沒,當時兒童團、放羊娃能夠突破各種封鎖線傳遞信息,但是在惡劣環境中,送雞毛信的人有很大的危險性,送信人必須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才突破重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與電影不一樣,在真實的戰場上,日軍是這樣組織進攻的
蔣介石臨終前書寫16個字,蔣經國裱起來,終生懸掛書房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