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的景跡,圓明園
遺失的景跡,圓明園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園林面積350多公頃,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 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17世紀中葉,滿族奪取中原政權,建立了清朝,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著游牧生活,氣候涼爽。入關後,他們對北京盛夏乾燥炎熱的氣候不適應,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生過火災後,為了防火,砌了高高的宮牆。皇宮裡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於平緩,幾乎成了死水,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牆的宮廷生活,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延續了二百多年。
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西山秀峰:玉泉山、萬壽山、萬泉庄、北海等多種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處匯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東順山勢注入昆明湖,成為西郊最大的水面。這裡開墾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風景區。早在遼代時,帝王就在這裡建造了玉泉山行宮,到了明代,這裡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遊人,於是一些達官貴人就佔據田園營建別墅,大片土地被一塊塊佔去。到了萬曆年間,皇親武清侯李偉在這裡大興土木,首先建造了規模宏偉,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的清華園(故址在北京大學西牆外)。嗣後米萬鍾又在清華園東牆外導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麗的「勺園」,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曠郊野,出現了亭台樓榭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京郊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樣看中了西郊這塊絕好的造園之地。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園林。
圓明園的位置在掛甲屯的北面,距暢春園約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康熙時的圓明園,裡面有前湖、後湖等,其內建有「牡丹台」、「天然圖畫」等園景。當時圓明園還是一座藩賜園,規模不能超過皇帝的暢春園,所以建景不多,名聲也不大。可後來隨著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盛世的到來,在其多年陸續擴建中,終於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宏偉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時被康熙看中,但在實際建造中大多還是皇帝的看法,不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都親自指導。並創造了「燙樣」的模型方法。而卻在咸豐年間被毀了。
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的與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那時的範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慶四年和十六年,該園的西部又先後並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經大規模修繕和改建、增建之後,該園始具千畝規模,成為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至此,圓明三園處於全盛時期。嘉慶先有「綺春園三十景」詩,後又陸續新成20多景,當時比較著名的園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齋、涵秋館、生冬室、四宜書屋、春澤齋、鳳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煙雨樓、含暉樓、澄心堂、暢和堂、湛清軒、招涼榭、凌虛亭等近30處。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築有百餘座。綺春園宮門,建成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半個多世紀,亦稱「新宮門」,一直沿用下來。自道光初年起,該園東路的敷春堂一帶經改建後,作為奉養皇太后的地方;但園西路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豐皇帝的園居範圍。該園1860年被毀後,在同治年間試圖重修時,改稱萬春園。
長春園南部以大型的水景為主體,整體布置疏朗開朗,疏密得當。園門為長春園宮門,五楹,門外左右各有銅麒麟一隻(現僅存一隻,陳列於頤和園仁壽殿前)。其南建影壁一座。入門為澹懷堂,九楹,卷棚歇山頂,前有月台丹陛,東西配殿五楹。正殿之北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與正殿相通。亭西為長春橋,十孔。過橋向北,經山口,即為園內核心建築——含經堂建築群。含經堂前設牌樓三座,兩面為八字影壁。入門為五楹含經堂,是乾隆帝吟經之所。再北為淳化軒(圓明三園中最宏大的建築,有《淳化閣帖》摹版),蘊真齋。出後門為「得勝蓋」敞廳,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在此獲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而建為紀念。此外還有涵光室、理心樓、味腴書屋。東牆外買賣街等建築。含經堂建築群規模富麗宏大,布局參考紫禁城寧壽宮,是乾隆計劃退位後常居的住所。
含經堂西為思永齋,建工字殿十七楹。思永齋前建小有天園。思永齋北為海岳開襟,是湖面上建造的雙層圓形石台,上有殿宇三層。海岳開襟之東隔水為仙人承露台,台南為茜園,以石取勝,建有茜園八景。乾隆帝自杭州運來的南宋德壽宮遺石「青蓮朵」亦陳列於此。含經堂之東為玉玲瓏館、鶴安齋、映清齋、茹園、鑒園等景點,園東北角為獅子林(仿蘇州獅子林),園北有法慧寺、多寶琉璃塔、寶相寺、澤蘭堂等建築。再北即為西洋樓景區。
清朝皇帝為了追求多方面的樂趣,在長春園北界還引進了一區歐式園林建築,俗稱「西洋樓」,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牆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籌劃,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傳教士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建築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但在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面也吸取了中國不少傳統手法。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西洋樓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恃。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
西洋樓景區整個佔地面積不超過圓明三園總佔地面積的百分之二,只是一個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卻是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這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一位目睹過它的西歐傳教士讚譽西洋樓:集美景佳趣於一處,凡人們所能幻想到的、宏偉而奇特的噴泉應有盡有,其中最大者,可以與凡爾賽宮及聖克勞教堂的噴泉並駕齊驅。這位傳教士的結論是:圓明園者,中國之凡爾賽宮。
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範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幸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萊瑤台、武陵春色、藏舟塢,萬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當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圓明園還有個顯著特點,就是大量仿建了中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乾隆皇帝弘曆曾經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東巡岱嶽,巡遊熱河、盛京(即瀋陽)和盤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勝水、名園勝景,就讓隨行畫師摹繪成圖,回京後在園內仿建。據不完全統計,圓明園的園林風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處。杭州西湖十景,連名稱也一字不改地在園內全部仿建。正所謂: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
乾隆帝南巡之後,在圓明園先後仿建有四處江南名園。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瀾園。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時,曾以海寧的陳氏隅園作為行館,並賜名「安瀾園」。乾隆皇帝很喜歡該園結構佳妙,回京後就在圓明園四宜書屋左右,仿其位置進行改建和增建。園成之後,也題名叫「安瀾園」,當時仿建的另外三處名園,都在長春園內。一處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齋東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園而建的小有天園;一處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寧(即南京)瞻園而建的如園;一處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蘇州著名園林而建的獅子林。如園和獅子林,都分別有16個以上風景點。
圓明園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於七月初七,設七夕巧筵的地方。這裡可遠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組疊山,松巒峻峙,山澗之中瀑布飛流急下。在此近觀仰視有如廬山的峻峙氣勢,取名叫「小匡廬」。
坐石臨流,仿自紹興會稽山陰的蘭亭。建於雍正朝,俗稱流杯亭。東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於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會於會稽蘭亭,曲水流觴,賦詩修楔(祭祀活動),被傳為佳話。
圓明園的這座蘭亭,在仄澗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開間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學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跡,合為「蘭亭八柱冊」。乾隆皇帝讓把此亭改建為八方,並換成石柱,每柱刻一帖,這就是著名的圓明園蘭亭八柱。廓然大公,後來也總稱雙鶴齋,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葉,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雲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的。嘉慶詩讚「雙鶴齋」:結構年深仿惠山,名園寄暢境幽閑。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嶇石不頑。人們知道頤和園的諧趣園,是仿惠山寄暢園建的,其實,當時在圓明園也仿建有寄暢園。只是兩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寫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時叫桃花塢,曾是弘曆讀書的地方,書室叫「樂善堂」。此景,號稱有山桃萬株。蘇州閶門內舊有一處桃花塢,相傳是唐伯虎的故居。圓明園的桃花塢,雖然襲合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規範的束縛,廣徵博採,形式多樣。
同治年間,同治帝準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后居住。曾試圖擇要重修。當時擬修範圍為20餘處共3000多間殿宇,主要集中在圓明園前朝區、後湖區和西部、北部一帶,以及萬春園宮門區、敷春堂口清夏堂等處。但開工不到10個月因財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後,慈禧太后雖然修了頤和園,但並未完全放棄修復圓明園。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
清朝滅亡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巧取豪奪,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此外也有一部分圓明園遺物被安放於公共場所,如長春園門銅麒麟、安佑宮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後於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頤和園;安佑宮華表、石麒麟、西洋樓線法橋和翻尾石魚、梅石碑、蒔花碑、文源閣碑被分別移至燕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舊館;蘭亭碑和「青蓮朵」等珍貴太湖石於1915年移往中山公園;長春園大東門石獅子及基座移至正陽門和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及磚瓦也多被軍閥官僚運走,或被各家石作坊買去,就地改刻為其他石料。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綏遠陣亡將士碑。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況遠比檔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乾淨,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後人稱此為圓明園火劫之後的「石劫」。
至此,圓明園已經過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皆已蕩然無存。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


※三個樁·封狼居胥,三千里祁連山風如許
※三個樁·不得不說延續至今的儒家傳奇
TAG:三個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