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孔子就解釋了「少年娘,則中國娘」,後來卻被人誤解
人物
08-22
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洪流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莫過於孔子。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座下弟子有三千餘人,其中賢者有七十二人。並作《春秋》一書,成為後世無比珍貴的史學資料。因此也獲得了「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殊榮。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的創始人,其核心為「和」。即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這種思想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所以一度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運用,其影響力也是極為廣大的。即便是今天,一些優良的傳統也是繼承沿用了下來。
像人們自小便熟知的「以德報怨」這句話。如今,很多人看來其實是禍害了不少人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人們只會漸漸變得懦弱。「狼性」和「羊性」,孰輕孰重?其實,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這樣的,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約莫是到明清那一時期,意思被慢慢曲解了。
當時,孔子的學生問他,「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回答他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什麼意思呢?直白點來講就是,別人對你好,你就對他好,別人若是欺負你,那你就還回去。放到今天也就是,以彼之道還之彼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從這裡不難發現,孔子的原意並不是教學生一昧的忍讓,而是在謙德的同時,注意「讓」的尺度。少年娘,則中國娘。少年強,則中國強!只不過幾經流傳,被後人斷章取義了而已。
可悲的是這一說法,直到今天還仍舊存在。雖然華夏人一直堅持謙讓有愛的高尚品格,但是過分的「懦弱」只會遭受別人欺凌。所以,要學會審時度勢,該出手時就出手,畢竟「懟回去」也未嘗不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方式!


TAG:人物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