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時代的青年人啥樣?三大基本特徵!

新時代的青年人啥樣?三大基本特徵!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當代青年的評價總是不絕於耳。

有人說他們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人說他們有拜金傾向……事實果真如此嗎?

真實的當代青年究竟是什麼樣的?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他們起到了什麼作用?如何評價他們?一起來看!

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作者 |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李 輝

1

當代青年的三大基本特徵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便是當代青年的際遇,也是我們認識當代青年的基本前提。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三種環境交疊相織,成為新一代青年成長的大背景。他們既是市場經濟的原住民,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原住民,更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環境創造人,認識了這三種環境,也就不難理解當代青年的所思、所想和所為。

特徵一:務實

市場經濟的利益導向、競爭驅動等屬性伴隨著當代青年的成長,務實是這一代人的基本特徵。

務實的品質一方面把當代青年和當代社會連接在一起,增強了現實的人和現實社會的結合度;另一方面,這一品質也使當代青年和長輩之間形成了明顯的代際差異,並且尤為集中地體現在物質和精神的關係上。

較之於父輩,他們沒有了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而是代之以物質取向和競爭意識。

特徵二:開放

國際化生存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這是當代青年的第二個特徵。

他們經歷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國際視野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從前,長輩們大學後才有機會出國留學;現在,青年群體中的部分人在小學甚至更早就在國外生活和接受教育。

在大都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多數青年人都有出國留學、旅遊、購物的經歷,國際婚戀也不再是新鮮事,世界已成為當代青年人生活空間的組成部分。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發展目標正在同當代青年的國際化生存相互支撐、相互促進。

特徵三:網路化生存

國際互聯網對當代青年的影響更加直接。這一代人的生活、學習方式已經從「觸網」向網路生存轉變了。智能手機在他們手裡既是信息交流工具,更是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平台,由此形成了當代青年的第三個特徵,即網路化生存。

獲取信息、認識天下、人際交往、商務活動、日常生活等無網不在,使青年人擁有了更為開闊的視野。

2

當代青年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的見證者,也是偉大事業的繼承者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青年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發展的走向。

在生存上,青年人已經不滿足於吃得飽,而且更關心吃得好;不滿足於穿得暖,而且更關心穿得美,品牌性消費成為其常態化心態。

在發展上,追求成才成功是多數人的選擇。社會繁榮發展帶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機遇,給青年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創新創業和行行出狀元的多向度發展路徑已被多數青年所認同。

在享受上,重視現實性的生活和工作享受已經很普遍。面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青年人也能夠從國際比較中作出基本的判斷和選擇,他們的人生選擇正在與國家發展的大趨勢同向同行。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同青年的主體意識相契合。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主體性不斷增強,特別是青年人的主體性發揮最為充分。重視自我權利、有較強的法律意識,是當代青年的一大特點。遇到問題訴諸法律而不是求人情、重視自我權利的保護和維護等,都是當代青年權利意識的體現。

同時,喜歡就社會問題發表意見,是當代青年民主意識增強的表現。在新時代,青年人從現實自我出發看待社會,恰恰是從現實個體出發的體現。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在家庭關係、學校教育還是社會交往中都是一大顯著變化。

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支撐起當代青年人的強烈自信,青年自信是「四個自信」的重要體現。當代青年人親歷了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過程,國家自信和個體自信同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更加強烈,展現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氣魄。

3

社會對於當代青年的價值取向有哪些評價?

代際視野是解讀青年的傳統視野。當前,社會中對青年的評價主要來自代際視野,包括父母、教師和其他長輩。在經驗社會裡,長者為師,前喻主導;在朋輩關係中,同齡人相互學習,是同喻的體現;在信息社會裡,晚輩比長輩更易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是後喻文化的體現。代際文化的三種類型是客觀的、歷史的,問題的關鍵是三種文化積聚在一個平台中,形成了不同的價值判斷。

現實中,促使父子關係、師生關係產生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三種文化的相互衝突。以新時代青年為例,他們的父輩和老師大多經歷過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相對封閉到全面開放、從物理空間到網路虛擬空間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不僅使他們具有轉型的人生經歷,而且能夠在比較中形成對現實的歷史性判斷。

這種在比較中產生的歷史感,對於在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和網路生存三種原生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青年而言是相對缺乏的。因而,通過代際差異對當代青年作出的判斷是否客觀真實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其中,代際視角形成的三種判斷需要慎思,即拜金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和唯感覺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正在逐步走向風清氣正的狀態,公民道德素質不斷提高,少數人的拜金傾向並不能成為社會主流和判斷一代人價值取向的依據。

一段時間內,一些學者以「精緻的利己主義」討論當代青年的價值取向。精緻的利己主義,或工於心計、圓滑世故;或把利益作為唯一的驅動力,原則、信念都可以為了利益而讓路。所謂精緻,不過是為絕對的利己主義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

有學者提出:「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定性當代青年和當今的高等教育是否合適,仍有待商榷。利己還是利他,一直是人類思想史上的經典話題,其中涉及到人性的假設、人的本質等問題。

因此,判斷青年包括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不能將其簡單化和抽象化。因個別青年人的世故、老到、老成,就認為當代青年人已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唯感覺論也是一些人對當代青年的評價。從起初「跟著感覺走」的人生描述,到「讀圖時代」的生活方式,持此類觀點的人往往將當代青年的理性思維降低到視覺文化上,更有人用「不閱讀的中國人」來定格當代中國青年的人文素養。實際上,通過無紙化閱讀簡單評判閱讀量的多少是值得懷疑的。

4

評價當代青年,需超越傳統代際視野

超越代際視野,需要遵循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從歷史邏輯來看,青年曆來是歷史的主體,承擔著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明天屬於青年」的判斷是必然的。

從現實邏輯來看,人是環境的產物,對當代青年的評判來源於對環境的判斷。青年的思想狀況歸根結底是環境影響下的產物,根源在環境本身。上述的拜金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和唯感覺論三種說法,僅僅將結論定位在當代青年人身上,而不是從環境變化的客觀進程去分析,因而是有局限性的。

朝氣蓬勃、好學上進是當代青年的基本特徵,社會在上升階段,青年順應社會進步,必然激情勃發

開放的時代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賦予了他們寬廣的視野和自信的心態

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的統一,造就了當代青年積極向上、陽光燦爛的性格特徵。

這就是新時代的青年人。

當然,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存在於任何時代,我們也不能忽視當代青年群體中存在的泛功利主義、感覺主義等傾向,「喪文化」「佛系青年」等也影響著一些青年,這些現象值得研究。但是從時代發展大勢來看,這些並不是主流。我們應當更多地看到當代青年的可愛、可信、可為之處,並堅定地相信,在他們手中,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上文略有刪減

人民論壇獨家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

原標題 |在新時代的大勢下理解新青年

原文責編 | 王妍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論壇網 的精彩文章:

四句話,讓你明白別人,看清自己

TAG:人民論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