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宮崎駿等人的「職場掃雷攻略」
有些人
一上班就在等下班
覺得工作就是玩掃雷,處處是坑。
先不說這種想法對錯,
我們找了10位日本文藝界的掃雷達人編製了
一份攻略
看看你卡在哪一關,對你是否有幫助吧!
「選錯工作」
雷區1
秋元康
假如面前有兩條路,我們總會覺得選擇走哪條路必須慎之又慎,不能選錯,然而只要是人就會犯錯,不可能總是正確。
所以,走錯了路也不要緊,只要事先鍛煉好返回的能力就行。應當視錯誤和失敗如浮雲,不管被對手擊倒多少次,都能重新爬起來。像這樣工作的人,才是最有創造力的。
「工作特別吃力」
我在日本廣播公司工作到二十八歲,整整四年。而最後兩年,我每天的睡眠時間一直只有兩小時。當時真的是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經衰弱。
要想出類拔萃、高人一等,還是得在某些方面逼迫自己才行。不經歷底層工作,你在這份工作中就無法長久維持,無法成為專家。
雷區2
倉本聰
「工作出錯」
雷區3
橫尾忠則
人一旦進入社會,懂得了人情世故。就會判斷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從而變得保守。
但失敗的自己與平時的自己並不一樣,所以我很好奇,期待能藉此發現不同維度的自己。
「身邊的同事太優秀」
宮崎駿先生不寫劇本,是因為他討厭連不想畫的場景也不得不設定好,可以說正因如此,才成就了那些獨特的作品。
和這樣的他工作,比起害怕,我更感興趣,我很好奇他會拍出什麼樣的東西。拍電影就像催稿件一樣,得說「宮先生,差不多該考慮接下來怎麼拍了」。
雷區4
鈴木敏夫
「無處不在的壓力」
雷區5
宮崎駿
不安每時每刻都在。一部電影拍完,肯定有事發生。大約在《千與千尋》原畫檢查結束後的第三天,我患上了完全失憶症。還有《幽靈公主》那會兒,我正要去參加宣傳活動,卻在下台階時摔了一跤,扭傷了。
不過,在腳踝「喀嚓」一響的那一刻,我卻有種積壓在心底的什麼東西隨之煙消雲散的感覺。
「如何共同合作項目」
如果從一開始就劃分職責分擔的界限,明確「各自到此為止」,那就太無趣了。試著越界多做一些,或是後撤少做一些,都很重要。
我覺得,重視人際關係中的衍生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協同合作。
雷區6
橫尾忠則
「缺乏領路人」
雷區7
山田洋次
從師學藝,該在一段時期內絲毫不差地照搬模仿。我認為這是一種學習態度。任何一個匠人的工作,最初都是從模仿師父開始的。
在我看來,必須隨同大師一起工作,用心去記,才能有所收穫。可我發現,現在鮮有這樣的機會。
「喪失奮鬥的動力」
用數碼相機啪啪拍下的照片,我會馬上給對方看,因為我就是想聽到別人稱讚「拍得真好」才從事攝影的。
我們不要妄圖改變世界,關鍵在於要有接納精神。只要接納世界,就能水到渠成。
雷區8
筱山紀信
「被勸退的危險」
雷區9
系井重里
我從廣告撰稿人開始做起,之所以一路上主動嘗試各種各樣的工作,就是想到萬一哪天關係破裂,我不至於坐以待斃。只和一家公司打交道,一旦自己有了危險,就只能過度依賴對方了。
從我個人來說,被女人甩了更讓我傷心得多。年輕人不應該只考慮風險,要琢磨怎樣生活才有趣。
「羨慕他人的工作」
所謂自己已能看見的道路,其實也是不確定的,只是自以為能看見罷了,實際上什麼也看不見。
尤其我是那種期待在自己崩解的感覺前方,發現新出路的人,所以通過其他方向上的嘗試,前方的道路反而可能會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雷區10
橫尾忠則
「該放棄討厭的工作嗎」
雷區11
秋元康
最好還是找機會從漩渦中脫身。眼下的工作沒了就沒了,要是二十年後自己想做的事被別人取而代之,那才無可挽回。
我之所以如此眼花繚亂地活動,是因為我想提前打開多扇門,好讓自己不至於厭煩了自己,眼睜睜錯過自己想做的事。
「和領導意見相左」
為了說服有決定權的城戶先生,我曾在董事長辦公室的門外久久徘徊(因為遭到反對的電影企劃未能通過)。
我還去見了持反對意見的部長,同他展開激烈爭論,質問「是你這傢伙反對嗎?」他支支吾吾企圖辯解,但我覺得他的反對很不負責任。
在我看來,推翻自己的意見是需要勇氣的,但如果不加深思就貿然批判或讚美,可能會忽略某些重要的東西,對吧?
雷區12
山田洋次
「如何面對同事的嫉妒」
雷區13
秋元康
別人的嫉妒會成為我的能量,如果不喜歡別人的嫉妒,就說明你還太年輕。
只要是做出了一定成績的人,都會被人在背地裡說閑話,所以中傷也好,嫉妒也好,只能全部承受,然後拚命工作,最終鎖定勝局。
「工作之外,忽略生活」
無論電影還是音樂,都可以全情投入地去欣賞,而非一味保持冷靜客觀。欣然沉醉的感性比吹毛求疵的理性更重要。
譏諷這個導演是蠢貨,嘲笑那部作品拍得差,這樣斷言或許顯得自己很有水平,叫人沾沾自喜,但這種人反而大多無才。
雷區14
山田洋次
「生育改變工作方式」
雷區15
澤目耕太郎
我在35歲有了孩子。孩子出生僅一周,我就外出旅行了。三個月後回家一看,孩子已經長得很大了。朋友說:「你真是個不幸的人,沒能親眼見證孩子最好的時光。」我認為他說得完全正確,於是就改邪歸正了。
從那以後,我的生活和作息時間都變了:孩子起床的時間我就起床,孩子睡覺的時間我也睡覺。即使頭天晚上喝了酒,次日凌晨才回家,我也會在孩子醒來的六點鐘起床。
「被電子設備綁架」
我覺得最好留出時間,無論什麼都用自己的肉眼去看。確定每天要做的事,早晨撿撿附近的垃圾,去不遠的咖啡店喝喝咖啡,回家吃完飯再出門。
在開車往來於家和工作室的路上所見的風景變化,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不光是四季的變遷,還有,有沒有哪裡反映出了經濟狀況,那人是忘了穿裙子還是在追求時尚。
雷區16
宮崎駿
「中年後工作心態的變化」
雷區17
澤目耕太郎
三十五歲以前,富於社會性的創新是我工作的絕對基準,而在那之後,不偷工減料就是唯一的準則了。
我的工作就是如此不斷的累積。我的心理狀態本就一直是平的,既沒有振奮,也不會失落。我女兒常用鄙夷的語氣說:「老爸你可真夠穩的。」
「懷疑自我工作價值」
「找出不用那麼忍耐的方法」是我的夢想。一個優秀的人才,如果大家都能僱用該有多好。進了我們公司,還可以再去其他地方工作,這樣不好嗎?
二十一世紀的我,能得到「那人儘管最終不像想像的那樣,但確實做了很多事情」的評價就行了。工作終究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人不能只為工作而活。
雷區18
系井重里
「在重要項目中戰勝壓力」
雷區19
鈴木敏夫
我總是站在一旁「看熱鬧的人」。我雖是當事人,卻經常把自己放在旁觀者的立場上。要是把自己當成當事人,有了責任感,那就完了,根本做不下去,不能大膽行事。太忙了,就沒時間害怕。
而且,正因為到了最後關頭,沒有退路,所以我盡量讓自己處於一種較為從容的狀態,這樣會有一些好的想法自然而然地湧現。不然就算精神緊繃、躍躍欲試也沒用。我覺得車到山前必有路,算是一種毫無根據的自信吧。
「怎樣找到想做的事」
對我來說,不厭煩自己是最重要的。興趣這東西,存在著很多衍生的可能。快到三十歲的時候。我想出了這一生要表達的理念,並且持續至今。
基本上,如果在三十五歲之前還沒找到該做的事,那麼一生都將無事可做。自己的原體驗,就是如此不留餘地。每個人都應該獨自思考入世的方式和策咯,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雷區20
杉本博司
編輯整理:張得得
註:10位「掃雷達人」的回復內容整合自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的《樂業》一書,已獲授權。
你呢,
有觸到過哪個雷區嗎?

※「女友家很有錢是種什麼體驗?」
※這個國家5萬人決定一年不買東西……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