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檢測總是呈陽性,抗瘧疾治療失效了么?

檢測總是呈陽性,抗瘧疾治療失效了么?

原文作者:Ursula Dalrymple

確診,是治療瘧疾患者的第一步。然而最近一些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瘧疾診斷測試方法的效果都相同,包括快速診斷測試(RDT)在內的一些測試可能在某些患者群體中顯示假陽性結果。發表在Malaria Journal上的一項新研究探索了識別特定瘧疾抗原的不同瘧疾快速診斷測試的準確性。

人類瘧疾寄生蟲已經對幾乎每種治療藥物都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特別是最常用的治療——ACT。

為了遏制青蒿素聯合治療(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ACT)抗藥性的進一步蔓延,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所有疑似瘧疾病例接受抗瘧疾藥物之前進行寄生蟲相關診斷(而不是基於發燒等外部癥狀進行假定治療)。

這對大多數地方診所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基於寄生蟲的診斷主要依賴於在顯微鏡下觀察血液樣本。該過程需要昂貴的設備和培訓,並且很耗時,對於小規模的健康診所既不方便也不划算。

幸而,快速、簡便且便宜的快速診斷測試(rapid diagnostic tests,RDT)已被研製出。這些測試類似於妊娠測試,當遇到瘧疾感染的血液樣本時,顯示器上會出現指示帶。RDT的工作原理是檢測由瘧原蟲產生的抗原(被感染的蛋白質的總稱),並誘導化學反應,使指示帶發出熒光。

2010年至2015年,全球RDT製造商的銷售量從9千萬增加到2.7億,而2015年,RDT用於74%疑似瘧疾病例的診斷測試。通過在不確認寄生蟲存在的情況下減少抗瘧疾藥物的使用,過度治療的比率下降,且抗藥性產生的可能性降低。

在成功進行抗瘧疾治療後,瘧疾寄生蟲從血液中清除,治療後的個體在幾天內開始感覺變好。

然而此時,使用RDT進行診斷的一個問題出現了。新近清除的瘧疾寄生蟲產生的抗原在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然存在於血液中,並且這種抗原持續時間變化很大。因此,如果對最近接受治療的個體進行檢測,得到的RDT檢測結果仍然可能顯示為陽性,儘管他們沒有感染瘧疾。

在此期間,如果個體再次發燒,則可能會出現其他問題。如果測試結果仍為陽性,臨床醫生可能認為他們再次感染瘧疾,但也可能是感染了非瘧疾疾病而引起發燒(例如登革熱病毒或結核病),但是之前瘧疾感染殘存的抗原量仍足以使RDT檢測呈陽性。

了解抗原持續時間對於正確解釋新近治療個體的RDT至關重要,並降低臨床醫生對非瘧疾發熱導致ACT抗藥性處置失當的可能性。

牛津大學「瘧疾地圖項目」最近於Malaria Journal發表了一篇論文,作者系統地梳理了有關治療後RDT陽性持續時間的研究,並利用貝葉斯生存模型分析數據,以測量治療後RDT持續陽性的時間。

成功治療瘧疾後60天內RDT仍為陽性的預期比例。

作者發現,大約一半RDT結果在治療後超過一周仍為陽性,一小部分在治療後超過三周仍為陽性。

目前有多種形式的RDT,通常能測試兩種瘧疾抗原之一或全部:富含組氨酸的蛋白質II(HRP2)和乳酸瘧原蟲脫氫酶(pLDH)。該研究發現,在成功進行抗瘧疾治療後,在這兩種類型的RDT中,檢測HRP2的RDT顯示持續陽性的時間比檢測pLDH的RDT(或同時檢測HRP2和pLDH的組合RDT)長很多。

成功治療瘧疾後60天內不同類型RDT測試仍為陽性的預期比例。

在這些發現之外,該研究還分析了基於抽樣患者年齡範圍的研究,從中發現兒童持續陽性的持續時間比成人患者長。這很可能是由於兒童瘧疾感染經常與更高的血液寄生蟲密度相關,而高瘧疾暴露區域的成年人通常會對瘧疾產生免疫反應,從而降低血液寄生蟲密度。

該研究的結果表明,臨床醫生應慎重對待新近治療患者的RDT陽性結果,特別是年輕患者且僅使用了檢測HRP2的RDT。

幸運的是,隨著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瘧疾患病率持續下降,人類成功治療瘧疾後再感染的可能性越來越小。RDT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這一發展,其正確使用將有助於延續這一趨勢。瘧疾的過度診斷導致全球抗瘧疾藥物的過量使用和非瘧疾發燒經常性的處置失當。在個體層面,為患者提供可能的最佳診斷從而實現最理想的治療效果最為重要。

Malaria Journal

Malaria Journalis aimed at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terested in malaria in its broadest sense. It is the only journal that publishes exclusively articles on malaria and, as such, it aims to bring together knowledge from the different specialities involved in this very broad discipline, from the bench to the bedside and to the field.Malaria Journaloffers a fast publication schedule while maintaining rigorous peer-review; this is achieved by managing the whole of the publication process electronically, from submission to peer-review.

2017 Journal Metrics

Citation Impact

2.845 - 2-year Impact Factor

3.017 - 5-year Impact Factor

1.090 - 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 (SNIP)

2.082 - SCImago Journal Rank (SJ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MC期刊 的精彩文章:

吃著香蕉跟你講講鳥的演化
鳥類的色覺和紅色著色有什麼共同點?

TAG:BMC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