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故居丨細訪曹莘耕故居,看薄荷大王的傳奇人生!
原標題:尋訪故居丨細訪曹莘耕故居,看薄荷大王的傳奇人生!
在柴橋蘆南社區馬家弄
有一座民國時期的古建築
這裡走出了一位「薄荷大王」
跟著小編一起探尋他背後的故事
曹莘耕故居位於北侖區柴橋街道蘆南社區馬家弄。坐西北朝東南,佔地2200平方米,硬山頂,馬頭牆。中、後進正屋均為面闊五間二弄、重檐樓房。
曹莘耕故居是一處總體保存較好的民國時期豪門大宅,建成後至解放初期,曹莘耕經常在此居住。2009年被核定公布為區級文保點。
根據當地居民的指引,我們穿過許多小巷後終於找到了曹莘耕故居。這是一座類似北京四合院的小屋,據說四周有很多都是曹老先生的家宅,每一幢房子都顯得十分古樸,絲毫看不出是一處名人的住所。
屋檐和柱子上依稀可見精美的雕花,如果你有時間不妨跟當地的老人聊聊天,坐下來品品茶,他們都很熱情,絲毫沒有對陌生人的膽怯,我想這就是一代名人曹莘耕先生所擴散的豪邁和好客吧。
曹莘耕故居不僅留有他曾經生活的印記,
同時也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
文化風貌和歷史記憶。
曹莘耕是近代上海「寧波幫」企業家,新華薄荷廠創辦人,人稱「薄荷大王」。抗美援朝時,捐獻飛機一架。公私合營時,將企業全部交給政府。他情系桑梓,為家鄉柴橋做了大量公益善事。
曹莘耕(1889年—1976年),名占駿,號星庚,後改為莘耕。他是柴橋新曹村第九代分支遷移至紫石里隘村魁斗橋旺族後的第十八代子孫。經堂兄介紹,他去了上海。
艱辛的生活,磨練了他自強自立的意志。他便兢兢業業,勤奮踏實工作,待人接物更有禮貌,說話辦事更有靈活性,令人刮目相看。
1920年,他被小港李家新豐雜糧行的大股東李詠裳所嘗識,聘請他為該行經理。曹莘耕有了用武之地,他平易近人,知人善任,獎優罰劣。業務上,他先後在大江南北及雲貴黔川地區擴大經營範圍,增加雜糧經銷品種,在不到幾年時間裡,新豐雜糧行的業務得到迅速發展。
1925年,適逢有家「大德晉」油廠停業。曹莘耕向李詠裳建議:以新豐行歷年積余資金,將該廠全套設備買下,改名為「大德新」榨油廠。李詠裳見新豐行蒸蒸日上,認為曹莘耕才幹不凡,便贊同他的建議,盤下該廠後,聘他兼「大德新」榨油廠經理。從此,人人都叫他曹阿大。曹阿大的信譽,在上海商界開始鵲起。
上世紀三十年代,大上海市場上有不少商品諸如化妝品、藥品、糖果等都是日本貨。面對日貨泛濫成災的局面,一些愛國民族資本家憂心如焚。李詠裳叫兒子李祖泰去和曹莘耕商量,能否辦一家薄荷廠,與日本人對著干,曹莘耕聽了表示大力支持。
1937年7月,在盧灣區打浦橋附近辦起一家新華薄荷廠股份有限公司。雖然其間遭受了打壓,但是他們不但沒有屈服日寇罪惡行徑,反更激起了辦好薄荷廠的決心。他們把廠址遷到麥根路(今恆豐路)「大德新」廠的幾間空屋內,大刀闊斧地幹起來。
曹莘耕把自己生產的薄荷腦產品註冊商標為「白熊」牌。根據「白熊」薄荷腦的功能,以草綠為商標底色,上配一隻憨態可掬的白熊圖案,刊登在各大報刊上、街頭廣告上,形象可人,意味雋永,使人一看頓生一種清涼愉悅的感覺,視覺效果十分顯著。
由於優質守信,包裝精緻,足斤足量,「白熊」牌薄荷腦在國內市場上一炮打響,壓倒日本同類產品,企業很快發展壯大。其後,「白熊」牌薄荷腦又遍銷美、英、法、德、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十年來,「白熊」牌薄荷腦在國際市場上一直獨佔鰲頭,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因而曹莘耕名聲大振,被人尊稱為「薄荷大王」,列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研究中心主編的《世界名人錄》內。
曹莘耕因在上海商界享有較高信望,上海敵偽政府多次派人威迫利誘曹莘耕,都無法說服曹莘耕,只好尋找機會報復。但未等他們找到機會,1940年初,曹莘耕毅然離滬去渝。
期間,他多次參與民主人士聚會活動,共同籌建民主建國會,和他們一起共議救國大事。曹莘耕還參加了西南實業協會200餘位工商界人士星期五聚餐會,聆聽了周恩來在會上發表的《當前經濟大勢》的演講。周恩來的演講,使曹莘耕明確了共產黨對私營工商業的基本原則,從心底里擁護中國共產黨。
抗戰勝利後,國土重光,共和國急需外匯資金,曹莘耕和李氏三兄弟讓薄荷廠加緊生產,擴大出口數量,為國家創匯2億多美元。抗美援朝期間,曹莘耕帶頭向國家捐獻了一架飛機,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前線作戰。
在「五反」運動中,他提前完成補交國稅任務。這一切,充分顯示了曹莘耕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深明大義的愛國主義精神。曹莘耕先後被選為上海楊浦區、南市區及浦樂縣人大代表,並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工商聯委員。
曹莘耕深知貧苦失學之苦,事業稍成後就情系桑梓,不遺餘力資助家鄉公益事業。
他在柴橋創辦美豐雜糧行,以盈利接濟相鄰。1933年他又在里隘創辦敬德小學,以後幾十年一直資助該校經費。
出於對故里的關愛,曹莘耕出面組織柴橋建設協會,除他本人出資捐助外,還從在上海的家鄉富商那裡募來巨資,重建柴橋小學。1947年夏,嶄新的凹字型二樓校舍終於建成,學生們都回到了自己的學校。開學的那天,大家熱淚盈眶,十分感謝曹莘耕先生及上海捐資鄉人解囊相助,使他們重新有了安心學習的地方。
為了使南北老百姓往來和拉車方便,曹莘耕與當地政府商量後,建立柴橋人民建設協會,由他擔任會長,決定由他出資把階梯形拱橋改為流線型橋,並把狹窄老街適當拓寬,在破碎的石板街路澆上光滑的水泥,使柴橋街市比原來更暢通整齊。
解放以後,曹莘耕先生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工商聯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執委,上海市楊浦區人大代表。1976年,曹莘耕病逝上海,享年87歲,柴橋人民永遠懷念他。
進一個名人故居了解一個人,
入一間房選一本書;
觀一件文物了解一段歷史,
這就是「曹莘耕故居」探尋的成果。
文攝:恆榮文化


TAG:北侖旅遊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