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情境式默寫題有毒,做起來上癮
閱讀 ? 寫作 ? 教育 ? 思想 ? 文藝
感受語文之美,播撒讀寫菌芝
文 / 讀寫菌 圖 /VRF協議
提起高考、中考的默寫題,很多同學都頭疼不已。其實,默寫題並沒有那麼令人討厭,特別是有些情境式默寫,命題人善於穿針引線,將文化常識、文學知識巧妙連綴其中,暗度金針,妙不可言。
今天,讀寫菌就為大家展示一組情境式默寫題,它們都帶有濃濃的文化味,有趣有料,很多同學都不捨得一下子做完,在被數理化題目搞得頭昏腦漲時,偷偷拿出來做上一道,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好了,閑話少說,上菜!
——不,是上題!今天推送的是主題篇。
1.傷春悲秋
傷春悲秋,也是詩人們常有的表情。
春秋兩季,物候變換明顯,容易引發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觸,常有物是人非之感。
在春天,晏殊感嘆「,似曾相識燕歸來」;李煜長吟「,天上人間」;李清照關心窗外的落花,「知否,知否?」。敏感的詩人,在春天的繁華背後,感到了美好事物的消逝,於是有了細膩的感傷。
與傷春情節相呼應的是悲秋。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就寫出了秋天的凄清、肅殺的景象;王實甫在《長亭送別》中也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有一位詩人,卻喜歡唱反調,他就是劉禹錫,他的《秋詞》別具一格:「,。,。」
2.送別詩
古人重送別,也許是因為那時交通不便,聯繫不變,一別之後,就不知何日才能再會。古人有專門的送別場所,他們把陸上送別之處統稱為「」,將水邊送別指出統稱為「」。
王勃送杜少府:「,。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李白送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王昌齡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送別董大:「,天下誰人不識君?」
王維送別元二:「勸君更盡一杯酒,。」
如今,飛機、高鐵風馳電掣,電話、視頻隨時聯繫,人們早已經忘記了送別和思念的味道,科技的發展為生活提供了便利,不知再過幾十年,人們還能讀得懂送別詩否?
3.思鄉詩
有送別就有相思,客居他鄉的遊子無法排解綿綿鄉愁,只能將這種感情寫在詩中。
思鄉情感常因「明月」引起,李白夜裡「舉頭望明月,」,」王安石看到「春風又綠江南岸」,便想「」。
思想情感在節日到來之際更為濃烈。王維重陽登高,「遙知兄弟登高處,」;蘇軾中秋賞月,「但願人長久,」;
4.國家不幸詩家幸
「文章憎命達」,這是杜甫《天末懷李白》中對李白的評價,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這樣呢?《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登岳陽樓》「,」和《旅夜抒懷》中的「,」,都形象地反映了他生前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5.三種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晏殊《蝶戀花》);
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柳永《鳳棲梧》);
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辛棄疾《青玉案》)。


TAG:中學生讀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