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代「戍守重地」——雁門關

歷代「戍守重地」——雁門關

勾注山,在太原府代州西北二十五里,又名西陘山。《爾雅》上有「北陵西逾雁門」的話。《山海經》上也寫著:「雁門,飛雁出於其門。」晉代學者郭璞註解說:「西逾即雁門。」《呂氏春秋》上說「天下九塞,勾注其一。」

《河東記》雲,勾注,以山形勾轉,水勢注流而名。又名陘嶺。自雁門以南,叫作陘南。以北叫作陘北。

今雁門關在代州北四十里,歷來為戍守重地。它與寧武、偏關統稱山西三關。雁門關城,周二里多地。它傍山就險,屹為巨防,實在是天下少有的。

雁門關十八隘口。主要有:平型關、北樓口堡、小石口堡、太和嶺口、陽武口等。

雁門關之所以成為歷代的「戍守重地」,是因為它「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傍山就險,屹為巨防」。這裡地勢險峻雄固。且「西抵寧武、偏關,東連紫荊、倒馬,逼近朔州、威遠」,前有大同,後有太原,向東又與河北有孔道相通。它所在的勾注山,又是恆山的西南餘支,東西橫向,連接著山西北部左右兩側山峰。從地形上看,這就使雁門關成為一個既險峻又通達的要塞。大同、太原有警或偏關、寧武為敵所指,雁門關均為來敵必犯之地。若雁門失陷,敵向南、向東均可大舉進犯。這不僅關係著山西的安危,且能影響到京、冀的防務。

歷史上,匈奴、突厥、回紇、鮮卑、契丹(遼)、女真(金)、蒙古(元)等都曾由勾注「犯塞」。有的由此「越太原」,甚至「南掠至平遙」。從春秋戰國到明代,這裡幾乎代代都有戰事。無論是建都長安、洛陽,還是燕京、汴梁,南犯之敵常「自雲中入雁門」,「出馬邑,逾勾注」,「寇大同,直抵雁門、忻代」。內地則「以勾注為塞」,把這裡作為「戍守重地」,將軍「屯勾注」,「發卒治雁門阻險」,使其形勢日趨完備,成為「天下之阻,所以分別內外」之處。一旦有敵來犯,則發兵扼守,使之「勿越塞過勾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朔州歷史觀察 的精彩文章:

孤懸寇境,防衛不易——偏頭關

TAG:朔州歷史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