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鼓文》被稱為石刻之祖,唐宋以下學篆者,無不推崇

《石鼓文》被稱為石刻之祖,唐宋以下學篆者,無不推崇

《石鼓文》是東周時代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秦國刻石,唐代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原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因為文字刻於十塊鼓形石頭上,所以被後人稱為「石鼓文」,它是大篆書法中最令人讚嘆不已的藝術珍品,是一件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也是我們到目前為止所知道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既承接了西周金文書法的一些特徵,又開啟了秦代小篆書法,起筆、收筆都是圓筆,筆畫粗細基本一致,結體比較方整,豎行橫列也基本整齊。我們從這一刻石中可以看出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盤》的痕迹,同時,還可以從晚於東周的秦小篆書法中看出它們在用筆法,結體章法上的相似點。

秦小篆書法正是在以《石鼓文》等為代表的大篆文字的基礎上形成的。《石鼓文》用筆勁健挺撥,體態端莊,氣勢大有雄宏,因此受到後人的喜愛,被稱為「書家第一法則」。詩人韋應物、韓愈、蘇軾等都曾寫過詩文對它大加讚賞。

由於石鼓文是先在相對平整的鼓形石面上書寫,然後再刻,比起鍾鼎銘文的范鑄採得簡單,避免了鍾鼎器形多面弧度的局限性,更能真實地保存書寫筆意,故《石鼓文》顯得分布均勻,結體嚴謹,用筆筆意濃厚,筆力遒勁。加之由於刻石完成以後長期置於荒野,風吹日晒,部分剝落,更使《石鼓》顯得氣息醇古,朴茂自然受到了唐以後書家的高度推崇。

唐代大書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激賞:「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蒼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迹石鼓。」杜甫、韓愈、韋應物、蘇軾、趙宦先、康有為均盛讚《石鼓文》的高妙。唐宋以下學篆者,無不推崇,近代吳昌碩更從《石鼓文》獲益良多,終成一代大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墨匠心 的精彩文章:

王寵《送李願歸盤谷序》長卷,時縱時緩,明朗大度
文徵明《醉翁亭記》行書卷,古意盎然,色相俱足

TAG:水墨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