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襄城縣首山為什麼會成為中華名山?

襄城縣首山為什麼會成為中華名山?

首山位於襄城縣城南五華里處,東西橫亘九里余,不長;最高海拔269.8米,不高。然而,這麼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卻是中華名山。

首山下臨汝水。據傳,汝水古時寬數里,南岸較低,一遇洪水,泛濫成災。有個李二郎,力大無比,從西方背來一座山,放在岸邊,阻擋住了洪水。李二郎疲累過度,口吐鮮血而死。鮮血滲入石頭,石頭變得血紅。而岸邊從此五穀豐登。

李二郎應該實有其人。他帶領大家採運首山紅石築壩,治服水患。人們感念其功德,把他神化了。首山腳下和縣城裡都有二郎廟,破四舊時被毀。

使這座山成為名山的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

《莊子》:「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

「襄城之野」在何處?首山腳下,311國道與通往葛溝的路交叉口南面,七里店村向北道路上的小石橋邊。橋呈雙孔,高2米余;橋礅全是石磙;橋板為六塊首山紅石,每塊長約1.9米,寬約0.53米,厚約0.23米。現被淤埋,可見橋板。

由於七聖迷於此處,故稱「七迷店」。村中有一清朝石碑,上刻「重修觀音堂碑記」,有」縣治城南七迷店有觀音堂焉」的字樣。破四舊時將七迷店改為七里店。

曾任《襄城縣誌》總編的林鸞,在他的詩《古聖遺迹》中寫道:「二泉墨扁存無恙,七聖香名飲不休。誰信子書皆幻況,庄生說亦有源頭。」

以上這些,可作此為七聖迷蹤處之佐證。

黃帝在此住下,部下在葛溝土崖挖了一個洞。紅石券門,以防雨水沖刷。採集紅石時,發現其中含銅,於是黃帝下令在此采銅。後來,司馬遷同志聽說了這件事,把它寫進《史記》:「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首山、荊山均有同名者,所以有爭論。

葉縣的荊山距襄城縣的首山不到三十里,別的說法采銅處和鑄鼎處相距較遠,所以認定黃帝采銅處是襄城縣的首山是合理的。另外,葉縣荊山有三個爐子的廢墟。還有一古碑,上邊文字說,這裡原名龍窩村,這與《史記》中寫的黃帝乘龍而去相符。

鼎是國家重器,象徵四海昇平。鼎出自此山,故而黃帝給這座山命名為「首山」,意為中華群山之首。

司馬遷同志又寫道:「天下名山有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

首山成為中華名山,還因為山腳有個乾明寺。比此寺古老者有之,比此寺規模大者有之,為什麼此寺值得推崇?因為它大門向北!物以稀為貴。這跟古董一樣,越少越值錢。你在別處見過這樣的寺院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評 的精彩文章:

大紅燈籠,那抹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中國紅
他們流汗搬磚,修的卻是萬里長城!

TAG: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