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上海書展出版社編輯推薦的歷史類好書

2018年上海書展出版社編輯推薦的歷史類好書

【編者按】為期一周的2018年上海書展已接近尾聲。上萬種圖書、上百場文化講座,讓書展成為廣大讀者的樂園。其實,書展也是各出版社的交流平台,在主辦活動、宣傳圖書之餘,編輯們也會到其他出版社展位逛逛,看同行們出版了哪些好書。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邀請7家出版社的歷史類圖書編輯,每社推薦5本歷史類圖書(1本本社出版、4本其他出版社出版)。到底哪些書會讓這些專業人士眼前一亮呢?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推薦

孫英剛、何平著《犍陀羅文明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2月

犍陀羅曾是古代世界東西交通中的樞紐,犍陀羅文明更是東西文化交流互動的結晶。這裡是佛教的「飛翔之地」,是影響中國文化深層次結構的重要地區,它雖與中國相隔遼遠,但卻不是中國文化的「他者」。本書也許是了解犍陀羅最好的中文書籍。

辛德勇著《發現燕然山銘》,中華書局,2018年8月

從新近發現的《燕然山銘》出發,作者帶我們走進了漢軍與北匈奴的那場著名戰役、走進了東漢的歷史、走進了有關《燕然山銘》版本流傳的千年歲月。一個具體問題的研究背後,有著宏大的歷史觀照。如同作者曾經出版的《海昏侯劉賀》,本書又是作者從史學家的角度對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文化熱點問題進行審慎認真回應的研究成果。

侯旭東著《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從君臣關係的角度論述西漢一代的歷史,從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層面分析中國古代專制主義時代皇帝的日常統治,在論述中對政治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進行有益參考,試圖得出一些符合傳統中國政治運作邏輯的普遍認識,是這部書吸引我的地方。

[美]彭慕蘭、史蒂文托皮克著《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黃中憲、吳莉葦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

這是一部以貿易為線索的全球史。作者一如既往地講述著他擅長的與經濟相關的故事。立足全球視野,審視600年來的世界貿易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認同亞洲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無疑是西方學者拋棄西方中心論,走向多元主義的表徵。

[美]羅漢著《武曌——中國唯一的女皇帝》,馮立君、葛玉梅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4月

武則天是一位永遠講不完的中國歷史人物。跳出東亞傳統影響的西方學者筆下的武則天可能與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不同。作者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和統治藝術的層面對武則天建立帝業有較多的關注,頗具啟發性。

中華書局編輯推薦

辛德勇著《發現燕然山銘》,中華書局,2018年8月

一場聲勢浩大志在必得的戰役,竇憲北征;一處「昭銘上德」的摩崖石刻銘文,《燕然山銘》。北京大學歷史系辛德勇教授圍繞《燕然山銘》這一2017年的考古重大發現,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深入淺出地為社會公眾做出了「應有的說明和認識」,知識含量大,考證細膩嚴謹。

林梅村著《觀滄海:大航海時代諸文明的衝突與交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

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利用海內外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從多領域探討歐洲、中東和大明王朝的衝突與交流,帶領我們步入大明王朝在鄭和下西洋以後這一段重要而輝煌的海上絲路歷史。

姚大力著《追尋「我們」的根源:中國史上的族群及國家認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1月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姚大力教授長期思考並結合相關史料的研究成果選編。雖然只是一部論文集,但不是一部簡單的論文集。深度思考,精心敘事,是近年來難得中國民族史研究佳作。

[加]蒲立本著《安祿山叛亂的背景》,丁俊譯,中西書局,2018年4月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加拿大漢學家蒲立本從考證安祿山的出身來歷出發,重點分析安祿山叛亂之所以發生的經濟、政治、軍事背景,還具體分析了河北地方的形勢與李林甫在中央政府專權對安祿山幽州起兵的影響,確為一部唐前期政治史。

葛劍雄著《天地史譚》,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8月

不可小覷的學術論文集。既有舊作,亦有新論,無論新舊,所選文章都較為完整而準確地反映了葛劍雄教授的史學研究脈絡及觀點,非常值得今天的學人去閱讀,去思考,去品味,並進而去理解。

譯林出版社編輯推薦

[英]彼得·沃森著《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胡翠娥譯,譯林出版社,2018年1月

這本書的寫作極其雄心勃勃,作者試圖以一本書來為人類思想作傳。本書的敘述始於200萬年前,作者探究了人類最初的語言、神的概念、藝術的起源等問題,融合經濟史、文學史、科學史、哲學史等領域的空白與新知,貫穿其中的線索即是思想的起源與發展。因此作者筆下的歷史絕不是按時間或人物作簡單劃分,而是注重人與人、事與事之間的聯繫,把思想史作為整體來解讀。更可貴的是,作者的寫作通俗有趣,毫無學究氣,也不故作高深。

[德]萊納·恩格爾曼著《奧斯維辛的攝影師:威廉·布拉塞的生活紀實》,[德]祁沁雯譯,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

威廉·布拉塞是一位波蘭攝影師,他遭納粹逮捕後,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後他被迫為黨衛軍拍攝照片,不僅拍犯人的檔案照,還拍下納粹對囚犯所做的「醫學試驗」。戰爭尾聲,布拉塞冒著生命危險保留下數千張底片,這些真實到可怕的定格瞬間,記錄下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一段記憶。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受害者不再是統計數據,歷史也不再是遙遠的回憶,它曾經活生生地存在,如今也不應被遺忘。

[美]戴維·伍頓著《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劉國偉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4月

現代意義的科學探索只是最近500年才出現的,然而它一出現,就迅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本書的作者試圖回溯現代科學知識革命的沿革,研究這場革命已經造成的改變,並預計未來世界又如何因此發展。由數學家領導的科學革命,逐漸向生物學、天文學、工程學等領域外擴,書中一位位人們耳熟能詳的科學英雄悉數登場,人類歷史也因此不斷向前。作者伍頓專攻科技和文化史,2016年他憑藉本書獲得麥吉爾大學坎迪爾歷史獎優秀獎。

[美]赫德里克·史密斯著《誰偷走了美國夢:從中產到新窮人》,文澤爾譯,雅眾文化·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

本書作者的成名作《俄國人》可算新新聞主義寫作的典範。2011年,赫德里克出版了《誰偷走了美國夢》,他試圖回答自70年代以來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美國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美國的民主制度是否已經搖搖欲墜?本書涉及的採訪對象是赫德里克漫長的記者生涯中積累下來的,既有比爾·柯林頓、馬丁·路德·金這樣的標杆性人物,也有工商界的意見領袖,更多的是普通的美國民眾。在無數的採訪中,作者勾勒出當代美國的社會現實,重新描繪了一幅重要而弱勢的「中產階級」群像。

[美]大衛·I.科澤著《教宗與墨索里尼:庇護十一世與法西斯崛起秘史》,陶澤慧譯,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6月

一直以來,人們的印象是羅馬教廷從戰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黨,而庇護十一世及其繼任者也長期被塑造成與墨索里尼為敵的英雄。作者科澤利用梵蒂岡2006年開放的秘密資料,歷時七年,呈現了兩人的共謀故事,徹底顛覆了這一既定觀點,還原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質疑「真相」類的歷史敘述不好寫,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說服讀者接受新的敘述,科澤在本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檔案、外交文件、日記、書信等歷史檔案,並做了合理的歷史想像,生動細緻了再現了歷史是如何一步步錯位的。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編輯推薦

[美]大衛·哈克特·費舍爾著《阿爾比恩的種子:美國文化的源與流》,王劍鷹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2018年7月

這本書是對美國歷史學經典問題的經典解答,被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邁克爾·卡門譽為「50年內難以超越的美國文化史綜合性巨著」。本書將為您揭示,從英國向北美的史詩級的四次移民潮如何在北美大陸撒下文化種子,歷經300年長成今日的美國。

沈從文著《中國服飾史》,中國國家地理·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6月

本書從原始社會講起,歷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和近代,將中國主要歷史時期的典型服飾娓娓道來;配合數百幅圖片,呈現中國傳統服飾的豐盛世界。

[美]戴維·霍夫曼著《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力》,馮乃祥、李雪順 、胡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1月

從戈爾巴喬夫改革開始到普京上台初期,六大寡頭在俄羅斯化身新秩序的建築家和鼓吹者,操縱舊制度,推動財富與權力的聯姻甚至控制著媒體操縱輿論。普利策獎得主戴維·霍夫曼以親身經歷,詳細講述其背後的故事。

[美]班凱樂著《中國煙草史》,皇甫秋實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

香煙有毒,但更有故事。班凱樂的《中國煙草史》介紹了香煙傳入中國的奇幻遭遇:你想不到明清的文人里有這麼多老煙槍,沒準曹雪芹也抽煙呢,煙草曾經被視為堪比人蔘的補藥,能克瘴氣還能壯陽,女人吸煙有時候是新女性有時候又被當做民族罪人……並系統講述了美洲的煙草從16世紀傳入中國,開始在中國商業種植以來的傳播歷程。從水煙、煙槍、鼻煙、手捲煙到現代機制捲煙工業,是一段非常迷人的大眾消費和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

[美]項美麗著《香港假日》,胡妍妍譯,新星出版社,2018年8月

1946年在美國首度出版的項美麗自傳性質短篇集《香港假日》,收錄了她從1940年夏天初到香港,到1943年底作為美日交換難民回國,這期間在香港的生活與見聞。她目睹並親歷了日本對香港的殘暴統治,記錄下當時香港社會的眾生百態,為這段歷史做了極為珍貴的記錄。

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編輯推薦

[英]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著《美洲五百年:一部西半球的歷史》,余巍譯,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2018年8月

這是一部真正意義的美洲史,作者將美洲作為一個整體,以兩次殖民為基礎,將美洲整體的歷史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亞洲人殖民時代、歐洲人殖民時代、美洲獨立革命時代和美國佔優勢的時代,又從長時段發展的角度出發,敘述了美洲從歐洲人到來之前的北部依靠南部的格局,如何轉變為如今的南部依靠北部的格局,詳細分析這兩種格局形成和轉變的原因,並展望了美洲未來的發展,尤其是目前落後的拉丁美洲的發展出路。

[美]大衛·哈克特·費舍爾著《阿爾比恩的種子:美國文化的源與流》,王劍鷹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2018年7月

本書是一部從多元民俗文化擴散角度重塑殖民地時代美國史解釋框架的宏大之作。作者大衛·哈克特·費舍爾是與伯納德·貝林、埃德蒙·S.摩根等人齊名的美國早期史領域的專家。本書修正了美國史學界傳統的單一清教徒史觀,強調殖民地時代美國文化的多元性,認為是注重宗教社區主義的清教徒、強調等級秩序的保王黨小貴族、多元包容的貴格會和有著強烈個人主義的愛爾蘭-蘇格蘭裔邊民這四顆「阿爾比恩的種子」共同塑造了美國早期文明。

[英]喬治·肖-勒費弗著《瓜分波蘭:不理性共謀、地緣爭霸、歐洲革命與民族消亡》,王靜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8年7月

比較稀有的題材,波蘭是東歐大國,瓜分波蘭又是世界近代史上影響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僅給波蘭人民帶來了苦難,還塑造了東歐的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而國內出版過的關於波蘭歷史的書籍可謂是屈指可數,關於瓜分波蘭這一題材的著作則更是罕見,本書可謂是解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入門之作。

克萊夫·H.徹奇、倫道夫·C.海德著《瑞士史》,周煒、鄭保國譯,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1月

國人對瑞士這個國家的認知大概停留在金融和旅遊兩個方面,國內出版過的關於瑞士歷史的著作也非常稀少。本書主旨非常明確,以瑞士國家的構建和瑞士民族意識的形成為線索,簡要敘述了700餘年的瑞士史,是一本不錯的關於瑞士歷史的普及讀物。

[美]傑克·菲利普·格林著《邊緣與中心:帝國憲制的延伸:大英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1607-1788)》,劉天驕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格林是研究美國早期史的名家,他從「中心-邊緣」的角度考察了大英帝國政體在北美殖民地的擴展,探討了當時英國王室和議會與殖民地的法律關係、殖民地在大英帝國憲制中的地位,以及殖民地自身憲制的發展等重要問題,是美國早期史領域的重要著作。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推薦

[美]理查德·J.A.塔伯特著《羅馬帝國的元老院》,梁鳴雁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

元老院,作為古羅馬帝國時期最重要的政府機構,不僅是古羅馬貴族統治的支柱,更重要的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體系。本書在豐富翔實的史料和堅實細緻的分析之上,揭示了至今依然神秘的政體——羅馬帝國的本質及其演變的政體動因,書末大量的附錄也為後來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參考價值。

連玲玲著《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百貨公司彰顯的現代性是高度混雜、充滿張力的。」它們深刻影響了20世紀上半葉的上海,塑造了我們今天理解上海這座「魔都」的方式。全書通過對消費的「物理空間」和「觀念空間」兩個方面的分析,探討了百貨公司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城市變遷史。

[美]郭安瑞著《文化中的政治:戲曲表演與清都社會》,郭安瑞、朱星威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月

這是一本綜合了歷史學三個不同研究方向——戲曲史、都市史、社會性別史研究的文化史著作。作者透過戲曲這種清代都市文化的重要元素,探討了當時國家政治與世俗文化及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視角獨特,史料詳實,值得細讀。

[意]弗拉基米爾著《甲午戰爭:一個義大利人的記述》,孔祥文譯,孔祥茹校訂,商務印書館,2018年5月

本書最早出版於1896年,是一個長期在中國生活並任職於中國海關的義大利人對甲午戰爭的完整記述。作者利用來自中國、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文獻資料,從一個西方人的視角對甲午戰爭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並分析了日本獲勝的原因,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顧衛民著《葡萄牙海洋帝國史(1415—1825)》,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年1月

葡萄牙是如何從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蕞爾小國發展成為一個殖民勢力遍及非洲、亞洲、南美洲的海洋帝國的?本書利用豐富的史料,圖文並茂地展現了葡萄牙在近代早期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並以「作者點評」的形式對各章內容進行總結和分析,是一部內容紮實、史論結合的全球史著作。

東方出版中心編輯推薦

[日]阿部謹也著《極簡德國史:何謂德國特色》,陳雲譯,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7月

本書勾勒了德意志國家體制的歷史演變過程,剖析了近現代德國興亡背後的深刻社會歷史原因。特別是對中世紀以來城市、庇護制度、工匠制度、受歧視職業人群、音樂史和宇宙觀等的分析,呈現了德國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脈絡,把握到了德國人的社會和精神特質。

[美]馬克·羅斯著《版權的起源》,楊明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1月

「像風一樣流轉」的版權,其歷史起源是什麼?本書作者通過研究近代版權侵權案例,指出版權是文學作品商品化的產物,其背景是歐洲出現活字印刷、個體化的文學創作,以及日益繁榮的商業社會。在版權侵權事件多發的現今,本書有助於認識和思考相關問題。

[日]野口悠紀雄著《戰後日本經濟史:從喧囂到沉寂的70年》,張玲譯,後浪出版集團·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4月

戰後日本經濟在延續戰時體制的基礎上實現的成功與經歷的挫折,十分值得研究。本書是一部警世之作,作者犀利地分析了日本的經濟結構,還將親身經歷和見聞穿插其間,描繪出了一幅立體的戰後日本經濟社會圖景,有助於認識當下的日本經濟,並展望其未來。

[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著《全球史是什麼》,杜憲兵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5月

全球史是一種新的史學研究範式,是當代最熱門的歷史學科門類之一。作者對全球史作了深入思考,告訴讀者全球史因何興起,與傳統的世界史相比新在哪裡,它為歷史學研究、教學帶來什麼新東西,它的局限性又何在。本書有助於反思當前的全球史書寫和教育。

[德沃爾夫岡·希弗爾布施著《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金毅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

火車不僅改變了人們出行的速度,也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重塑了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為了防範和消除火車可能給人體帶來的傷害,解決它給工業社會和城市生活製造的新問題,人們發明相關的技術設備、規則條例、價值觀念,從而走上了工業文明的不歸之路。

此外,《中華讀書報》副總編輯王洪波先生也推薦了四本歷史書:

林少陽著《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章太炎研究,而且對晚清到民國的歷史都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實際上給出了一套系統的、新的近代史論和革命敘事。以「文」為手段的革命、「復古」的新文化運動等概念都很有新意和見地。

[英]大衛·阿布拉菲亞著《偉大的海:地中海人類史》,徐家玲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7月

近年來越來越傾向於「傳播論者」的看法(不是絕對意義上)。中國文明早期的發展有賴於「中原」對周邊「族群」文明成果的吸收,也有賴於「西來」的文化技術(青銅、車輪、小麥等)。唐、宋元、晚明、近代,都是如此。很多時候,傳播比發明、創新要重要。中國以外,地中海提供了傳播重要性的一大例證。讀這本地中海通史,我最留意的就是這些方面。

辛德勇著《發現燕然山銘》,中華書局,2018年8月

辛德勇老師這本書可說是急就章,但急就章能寫得這麼好看,令人佩服(況且,辛老師不是專研東漢歷史的)。他對竇憲北征之役、對班固這篇文章都持負面評價,諸多議論,讀來都很痛快。

侯旭東著《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我們偶爾會注意到史書中的佞幸傳,記住一些著名的寵臣,但一般不會太當回事,侯旭東老師卻從中發現了大秘密,或者說看到了現象背後的深層問題。從這個似乎不大的切入口,對我們以前常說的「君主專制」作了有意思的反思。

(澎湃新聞 遲少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