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征:為什麼你的視力只有1.0?

常征:為什麼你的視力只有1.0?

去年寫完關於父親的文章,已經整整一年沒有更新博客了。近一兩年,科室業務量攀升,很多行政事務都顧不上,每天滿負荷工作之後到家都是9、10點,實在無力再筆耕。好在關注我的朋友們還在,仍然有很多看過我以前文章的朋友來找我做手術與諮詢,謝謝你們的支持與鼓勵!

還是一個陳舊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的視力只有1.0?讓我今天重新拾起博客,來說道說道。

經常有患者在經過術前檢查或者手術之後問我:「常大夫,為什麼我驗光之後的最佳矯正視力只有1.0?是不是驗光不夠準確?是不是還能增加一點度數,讓我的矯正視力再好一點?」

還有人在問:「我的術後視力只有1.0,而有些一起做手術的人卻能夠達到1.2,甚至1.5、2.0?我的眼睛是不是還有度數沒有做掉?」

我有時費盡了口舌,他(她)們仍然一知半解。

首先,我們來看看視光學上對視力的解釋:視力(visual acuity)即視覺解析度,是眼睛能夠分辨相鄰兩個物點之間最小距離的能力。通常用「視角」來衡量。眼睛能夠分辨的視角越小,視力越好,視光學上常用的「分數記錄法」、「小數記錄法」均採用視角的倒數來表達視力。臨床上不同的視力表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都是基於視角的設計意義是相同的。

圖一:視角的理解

我們拿「E」字型視力表中的字母「E」來舉例,如圖一:字母「E」發出的光線在眼球視網膜之前交叉形成「第一結點」。字母「E」每一條橫向的黑色筆劃寬度的兩端與第一結點形成的夾角為1分視角,同樣,黑色筆劃之間的白色間隔也是1分視角。三條黑線與兩條白色的間隔所共同組成的字母「E」,與第一結點形成5分視角,視力表不同大小的字母「E」,在不同的設計距離與第一結點都呈5分視角(如圖二)

圖二:不同大小字母「E」,在不同距離都與第一結點呈5分夾角

前面說到,視力是指眼睛能夠分辨相鄰兩個物點之間最小距離的能力,即判斷字母「E」相鄰兩條黑線之間距離(白色間隔,與黑線寬度一致)的能力。字母「E」越小,中間的白色間隔也越小,如果人眼能夠判斷,視力也就越好。

感官上的外界物體大小取決於該物體與人眼第一結點所形成的夾角(視角)大小。臨床上常用的5米視力表在設計的時候,1.0那一行的字母「E」黑色筆劃寬度與正常視力的人眼第一結點的夾角為1分視角,如果人眼在5米距離可以分辨兩條黑線之間的白色間隔,視力即為1.0。如果分辨不了,1.0那一行的字母「E」就是一團黑色。而1.2、1.5、2.0那幾行的字母「E」,其每一個筆劃的白色間隔與人眼第一結點的夾角更小,視角越小,如果人眼分辨,則視力更好。

視力表第一行大字母「E」的白色間隔,其在設計距離50米遠處與人眼第一結點的夾角為1分視角,即一個正常視力1.0的眼睛在50米遠的距離,可以分辨視力表第一行。如果5米遠只能分辨第一行字母「E」,視力即為0.1。第一行字母「E」在5米距離與人眼第一結點的夾角則非常大,一個1.0視力的人眼能夠很輕鬆的分辨。

那麼,人眼又是通過什麼來分辨兩點之間的距離呢?

人眼是通過視網膜來接受外界物體的信息,並將信息傳導至視覺中樞系統得到物體形狀、遠近、顏色等感官效應,形成視力或視覺分辨力。其中,以視網膜黃斑部的中心凹對外界光線的刺激反應最為敏銳。黃斑邊緣部的厚度達0.49毫米,而黃斑中心凹處的視網膜厚度僅為0.1--0.08毫米,直徑1200微米區域範圍的黃斑中心凹分布著大量的視錐細胞,密度可高達14萬個/每平方毫米,人眼主要依靠這些視錐細胞來獲得外界的光線刺激。每一個視錐細胞只與神經節細胞、雙極細胞相連,形成單線聯繫。每一個視錐細胞的對外界光線刺激產生的衝動,與其他視錐細胞互相隔離,所以分辨能力很高。

在正常情況下,人眼對外界物體的分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稱為:視覺分辨力極限理論。絕大多數人群的視力極限為1.0(5.0),少數人的視力極限為1.2(5.1)、1.5(5.2),甚至2.0(5.3),只有極少數人的視力可以超越2.0(5.3)。視力之所以有極限性,是因為人眼的一些生理與解剖結構限制了視力的無限性。

視覺分辨力極限的主要理論為:感受器理論和光的波動理論。其中,感受器理論(receptor theory)認為,視網膜黃斑區中心凹的某一個視錐細胞被視為一個光感受器,人眼分辨兩點之間的距離,其黃斑中心凹上即有兩個視錐細胞受到刺激,但是中間必須有一個不受刺激的視錐細胞存在,如果兩個相鄰的視錐細胞同時受到刺激,則不能識別外界兩點之間的距離。這是因為只有間隔了一個沒有受到刺激的視錐細胞,兩個受到刺激的視錐細胞才能與人眼的第一結點形成夾角,而只有形成了夾角,人眼才能區別兩點之間的距離。

如圖三所示:如果1個視錐細胞的直徑為1.5微米,相鄰2個視錐細胞之間的邊緣間隙為0.5微米,所以2個視錐細胞中心的距離約為2微米。2個受到刺激的視錐細胞之間,間隔了1個不受刺激的視錐細胞,其中心之間的距離是4微米。如果這是一個正常視力1.0的人眼,黃斑中心凹與第一結點的距離約為16.67毫米,通過公式運算,得到2個受到刺激的視錐細胞與第一結點的夾角為1分視角。此時,人眼的第一結點與視力表1.0那一行的黑色筆劃(或白色間隔)的夾角也是1分視角,人眼的分辨的視力即為1.0。

圖三:感受器理論的圖示

1分視角被認為是感受器理論的分辨力理論極限,但是存在著個體差異,這個差異體現在視錐細胞的直徑。研究結果發現,不同人眼的視錐細胞直徑測定結果並不均一,變動於1微米到9.3微米之間,人眼最小視角的大小取決於黃斑區中心凹的單位面積所包含的光感受器(視錐細胞)的數目多少,光感受器(視錐細胞)的直徑越小,細胞排列的密度越大,則視錐細胞之間的距離就越小,所測得的最小夾角也越小,人眼能夠區別兩點之間距離的分辨力也越高,此時,人眼的視力即可超越感受器理論的極限,獲得1.2、1.5,甚至3.0的視力。反之,如果人眼的光感受器(視錐細胞)的直徑越大,能夠區別兩點之間距離的分辨力也越低。當視錐細胞的直徑大到一定的程度,人眼分辨力極限就只能到1.0,甚至只有0.8或0.6。

除了視網膜黃斑區的光感受器數量、位置和分布等解剖學限制,影響了人眼分辨最小視角的功能之外,人眼的屈光狀態、瞳孔大小、高階像差、檢查環境的照明,視力表的亮度與對比度、視力表字母的辨認難易度、視力測量時間、年齡、心理因素、先天性弱視、眼科疾病等,都會影響視力的測量。關於這些因素的解釋,則不再此文中贅述。

啰啰嗦嗦地寫了這麼多,希望非專業人士的患者朋友們能夠理解,在通過各種屈光矯正手術獲得自身最佳視力之後,不要再糾結於不同人眼的視力極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力 的精彩文章:

14歲女生網購美瞳隱形眼鏡,左眼視力僅剩0.05,你真的會佩戴隱形眼鏡嗎?
孩子暑期「視力下降」不可小覷

TAG:視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