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人里就有1個貧血,多方倡導把8月18日設為「中國貧血日」
我國6歲及以上居民貧血患病率為
9.7% 1
2
,與指南規定相去甚遠。貧血不僅影響個體體能,還影響多種疾病的治療預後。
為了改善中國貧血管理現狀,提升公眾的科普認知,提高貧血相關疾病的規範診療意識,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發起了「多學科協作貧血管理項目」,並聯合多學科專家,
倡導將每年的8月18日設立為「中國貧血日」
,藉此呼籲全社會重視貧血疾病的防治篩查。
在8月18日召開的「多學科協作貧血管理高峰論壇」現場,來自腎內科、血液科、腫瘤科、骨科、外科、輸血科、婦產科及消化科等貧血相關各學科領域的300餘名業內權威專家,共聚一堂,開展了一系列的學術主題活動,內容包含跨學科專家對話、貧血管理學術成果展示及學術講座等,以此普及貧血規範治療的理念,惠及更多貧血患者,助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圖為「多學科協作貧血管理高峰論壇」啟動儀式
容易被忽視的貧血問題亟需關注
貧血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營養缺乏病,也是當前最為人們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貧血人數超過20億,佔世界人口的37% 3 4
「貧血在我國人群中普遍存在,
其中兒童、婦女、孕婦和老人是貧血的多發人群
。」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阮長耿指出,
「由於健康知識的普及程度較低,『貧血是小病』、『女性貧血很正常』、『貧血通過食補就可以』等錯誤觀念普遍存在,因此貧血極易被大家所忽視,很多人達到中度、重度、甚至極重度才就診,這不僅給患者帶來了身體上的痛苦和經濟上的負擔,還導致了不必要的衛生資源浪費,尤其是血液資源的浪費。」
「貧血不僅影響個體體能,而且
影響多種疾病的治療預後
。」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總醫院國家腎臟及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劉志紅表示,
「對老年人而言,貧血還是多種疾病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
以腎性貧血為例,腎性貧血患者的紅細胞數量減少,以至於體內攜氧能力降低、產生缺氧情況,會對全身系統、各個臟器帶來危害。腎性貧血如未能及早發現並堅持規範治療,將加速慢性腎病進展至終末期腎病,增加透析風險、心血管病發生風險和死亡率
。
5
多學科診療,共促貧血管理
怎麼知道自己是貧血了呢?
依據通常的標準,血紅蛋白測定值:
成年男性低於120g/L、成年女性低於110g/L,其紅細胞比容分別低於0.42、0.37
,可診斷為貧血。
一般輕度貧血癥狀體征較輕,大多是在體檢時才被發現。
輕度貧血時未經及時發現治療有可能會繼續加重,發展為中度貧血。
中度貧血的指標是血紅蛋白濃度小於90g/L、大於60g/L,中度貧血時男女參考值是相同的。患者一般會有疲倦,乏力,頭暈,皮膚粘膜稍顯蒼白等癥狀,需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來確診。
「當前,貧血問題未引起全社會足夠的重視,我們對貧血的治療遠遠不足,且未達到早治療、規範治療的標準。」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副理事長、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教授指出,「要想改善中國貧血管理現狀,
不僅要對患者進行科普教育,也要對臨床醫師加強培訓,還要大力加強多學科協同作戰,共促貧血管理
。」在「多學科協作貧血管理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一致表示:貧血管理不容忽視。各學科醫師都要重視、預防和控制貧血,幫助患者進行貧血的早期診斷,及時查找病因。在治療過程中,積極採取措施,糾正貧血,有效控制併發症,進行貧血綜合管理。
多學科協作貧血管理高峰論壇「巔峰對話」現場
倡導「中國貧血日」設立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可以說,貧血問題不解決,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貧血管理也越來越受重視,要想進一步優化中國貧血管理現狀,就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認識,喚起廣大民眾和專業人士對貧血的認知和重視。
因此,在中華醫學會下屬各機構、專家學者以及公益組織的共同努力下,設立
「
中國貧血日
」
的倡議應運而生。作為公益組織的白求恩公益基金會對貧血日的設立表示支持:倡導「中國貧血日」的設立有利於加深公眾對貧血疾病的認知,多方應攜手共同開展貧血專項行動如貧血大型義診、貧血知識進社區等各類公益活動,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全方位、多角度地為改善中國貧血疾病現狀做出貢獻。
與會專家呼籲:
希望通過倡導「中國貧血日」的設立,提升全社會對於貧血疾病的重視,規範臨床合理用血,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狀況,為推進落實「健康中國」助力,加油!
參考文獻:
[1]《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
[2] 「CSCO2017·現場」撥雲見日,腫瘤相關性貧血呼喚規範診療 《醫師報》 2017-09-28
[3] 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資料
[4]《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
[5] http://health.sina.com.cn/news/2017-11-22/doc-ifypapmz3721015.shtml


※血脂在這個範圍內才正常,別被體檢單「騙」了
※為什麼你的「視」界變成這樣?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