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歐盟越來越保守?基因修飾作物新規一出,科學家們都炸了

歐盟越來越保守?基因修飾作物新規一出,科學家們都炸了

前不久,歐盟法院下達裁決,認定如果一種作物使用了致突變育種技術,那麼這種作物就應該視為基因修飾作物(GMO),遵循現有的歐洲GMO管理條例。特別是,這意味著基因編輯作物也要受到跟轉基因作物同樣程度的監管。

這個舉動在學術界引發了不小的波瀾。

圖 | 圖蟲創意

基因編輯作物是個啥?

所謂的基因編輯作物,指的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技術精確修改過基因的作物。與傳統轉基因作物相比,基因編輯的產物更加精確可控,對基因的改變也更加自由,同時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加入來自其他物種的基因。

比如說,BT抗蟲玉米是一種傳統轉基因作物,它的基因組中加入了一種來自細菌的基因從而獲得了對多種害蟲的毒性;而低鎘水稻使用的則是基因編輯技術,它沒有轉入新的基因,而是去掉了一個水稻自身的基因,讓水稻吸收鎘的能力大大降低從而避免吃米的人重金屬中毒。

圖 | Pixabay

歐盟法庭做出這個決策的依據,是對歐盟指令2001/18中相關條目的嚴格理解。該指令認為,只要一種生物的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且「不是通過交配和/或自然重組而自然地發生」,就應被定義為GMO。換言之,重組DNA、細胞融合乃至輻射突變等等技術,按照這個指令,產出的都是GMO。

這個指令隨後認為,鑒於有些技術有很悠久的歷史,它們雖然算作GMO,但可以免受風險評估和相關審批。不過,狹義的轉基因不能減免。根據歐盟法庭的新判決,所有2001年之後開發出的致突變技術也都不能減免,這意味著基因編輯也必須接受同樣的風險評估流程。

基因修飾在一些人看來是「不自然的」 | Pixabay

的確,基因編輯也好,轉基因也罷,在許多人都崇尚「純天然」的今天乍一聽起來都顯得人工痕迹很重不夠「自然」。然而,作為相關專業領域內的人士,我不得不說這是一項非常不科學的決策。評估一個東西的風險大小應該參考科學研究的結果,與其「自然」與否、歷史長短都沒什麼關係,更遑論是對法條的咬文嚼字了。

學術界為啥反對?

>>基因編輯作物並未引入外部基因

狹義轉基因作物在民間引起憂慮的原因之一便是轉基因技術給農作物引入了「本不屬於它」的基因——雖然實際上基因的跨物種流動在自然界相當常見,沒有哪個基因是「應該」屬於某些物種的。

而基因編輯技術在很多意義上都更加先進,因為它可以「微調」作物原有的基因表達水平,或是部分改變其自身基因的表達產物。因此,即便不引入外部基因,也可以讓農作物按照人們的需要而改變。類似這樣的改變在傳統育種技術中本就廣泛存在,但以前只能等待植物無目的地自己突變,現在使用基因編輯可以直接定向完成。

圖 | Pixabay

歐盟的2001/18指令先將所有突變手段都劃入GMO範疇,然後又特別點出細胞融合和人工突變不需監管,只有重組DNA需要。這本來是一個只針對轉基因的措施。但新的歐盟法庭裁決簡單粗暴地以時間為界,把所有新興農業和生物技術都放入其中,而無視這些技術之間的重大差異。這對致力於推動民眾觀念轉變的科學家與科普人員而言,可以說是頗受打擊,對於技術和行業進步乃至整個歐洲農業的未來而言更是重大利空。

>>目前基因編輯作物被各國科學家廣泛看好

今年三月,CRISPR/Cas9技術的發明人之一,張鋒協同另外兩位科學家David Liu和Keith Joung聯合開辦了一家名為Pairwise Plants的公司,並致力於開發基因編輯作物。而且,包括中國、美國等科技大國的各大科研院校都儲備有大量基因編輯作物的育種技術。

基因編輯作物的市場化已呈現勢不可擋之勢,歐盟的此項決策無疑有一些「自廢武功」的意味。歐洲科學家在過去的傳統育種技術中曾長期大幅度領跑全世界,在育種技術分子化、精確化的今天卻被自己的監管機構阻攔步伐,實在令人唏噓。

圖 | Pixabay

>>此項決策將給當今的動蕩局勢

增加不必要的貿易糾紛

這一決策不僅和世界脫節,還對國際局勢有更深遠的影響。美國農業部已經聲明,基因編輯作物只要原則上可以通過傳統突變手段實現,就無需特別監管。這意味著,隨著美國等國家基因編輯作物的廣泛種植,美國出口的農作物將越來越多地不符合歐洲的嚴苛標準,並帶來貿易糾紛的危險。這樣的糾紛在個別轉基因作物上曾經出現過,但如今商業開發中的基因編輯作物數量巨大,如果整體陷入糾紛,以今天國際政治與貿易的動蕩局勢而言,其後果難以估計。

但最重要的是,這項政策在實踐中是無法執行的。

基因編輯作物根本檢測不出來

何談監管?

>>檢測轉基因作物靠「特徵序列」

狹義轉基因作物當中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特徵序列」,這些序列對於作物本身而言並沒有任何意義,其作用是作為「介面」引導外源性基因整合到作物的基因組當中,檢測人員可以通過檢測這些「特徵序列」來分辨轉基因作物。

圖 | Pixabay

>>基因編輯作物沒有這樣的「特徵序列」

也許你會說,基因編輯也對作物的基因作出了改變,我們直接檢測這些改變不就行了嗎?但是現實並非如此簡單,任何生物,包括農作物每時每刻每一代都會產生新的基因突變。我們今天吃的糧食可以從它們祖先那種跟雜草沒什麼兩樣的狀態演變到現在這樣,就是積累了無數基因突變的結果。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製造的基因改變和這些「自然」的基因突變完全沒有任何差別,只要廠家不說,你無法知道這些基因突變是怎麼來的。這項政策就好比規定阿司匹林只能用柳樹皮為原料製造不許人工合成一樣,你要如何在允許某樣東西的同時卻禁止與之一模一樣的東西呢?因此如果真的執行這項決策,其結果不過是誠實的企業被執法,政府資助的科研院校的成果長期難以轉化,卻鼓勵了不法商家欺上瞞下而已。

圖 | utah.edu

玉米的祖先很可能是一種類似於大芻草(左)的植物,它的穗子上只有八顆包裹著堅硬種皮的種子。這樣的植物在演化成今天的玉米(右)的過程中,所積累的基因突變遠遠超過了今天一切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技術的影響。

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來自欺欺人,這種事放到春秋時期是要被諸子百家寫進著作里使勁黑的。正因為如此,學術界對這項決策幾乎全都不以為然。

對我國來講

基因編輯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所幸,歐盟既非特別重要的糧食出口地區,也不是多重要的糧食進口地區,人微言輕,大部分科研人員和資本也不會很理會歐盟的態度。放眼全球,這個決策在農業領域應該不會產生過大的影響

在這方面,作為世界最大農產品進口國的中國和最大農產品出口國的美國則顯得理性得多。就目前而言,這兩國還沒有任何跟進歐盟決策的打算。因此,當前主流觀點還是對基因編輯作物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相比較而言,從業者可能還更擔心CRISPR專利之爭的影響。

CRISPR | MIT

就中國而言,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中國的重要問題,且隨著耕地面積縮小、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現狀而愈發嚴峻,「主糧自主化」和「15.5億畝耕地紅線」等要求都絕非易事。我國的育種技術起步較晚,農業整體上還跟世界先進水平有著不小的差距。

所幸,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至少在技術層面把大家都拉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最近十幾年裡,我國的科技發展終於是能夠跑進國際第一梯隊了。可以說基因編輯作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彎道超車」機會,也是緩解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契機。

圖 | Pixabay

你說在這個節骨眼上,歐盟究竟是一個反面教材呢,還是一個反面教材呢?

編輯:Ent、麥麥

一個AI

人工的怎麼啦?本AI就是人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使用emoji表情跟性格有關係嗎?
1998年達爾文獎精選(二)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