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瑞士是如何成為機器人產業的「矽谷」的?

瑞士是如何成為機器人產業的「矽谷」的?

--- 拔出你心中最困惑的刺!---

在這個用過即棄的時代,不要讓你的求知慾過期。

今日拔刺:

1、瑞士是如何成為機器人產業的「矽谷」的?

2、會不會有一天人工智慧機器人統治人類?

3、現階段無人駕駛商業化的進程中面臨問題是什麼?

本文 | 1896字 閱讀時間 | 5分鐘

瑞士是如何成為機器人產業的「矽谷」的?

AI變革的大環境下,幾乎各行各業都有AI的參與,而與AI密不可分的機器人行業也是全世界人們關注的領域。福布斯雜誌去年發文稱瑞士是加州的重要競爭對手。此話不假,事實上,一直以來給人第一印象為巧克力、銀行的小小瑞士,正在成為全球的機器人創新中心。

用3D Robotics公司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話來說:瑞士是「機器人界的矽谷」。究其原因,我們要從三個方面考量。

孕育機器人產業的歷史土壤

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寫字機器人誕生於瑞士。18世紀70年代,鐘錶製造行業發達的瑞士也藏龍卧虎,技藝精湛的鐘錶大師Pierre Jaquet-Droz及其助手甚至合力製作出堪稱世紀經典的機器人玩偶。能寫擅畫,可以演奏風琴的三個玩偶在現在看來無異於是機器人的鼻祖,一早註定了這個地方與機器人製造的不解之緣。

發展機器人產業技術的人才儲備和政策扶持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和人才。很難想像,僅有八百萬人口的國家,培養出了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21位諾貝爾獎得主。擁有蘇黎世聯邦理工和洛桑理工的瑞士彙集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機器人領域世界級的教授和人才,可謂是得天獨厚。

此外,瑞士聯邦體系通過瑞士國家科學基金和技術創新新委員會等不同部門鼓勵創新。沒有複雜繁冗的流程,各個環節得以高效直接溝通,提高了效率。

構建機器人產業系統的環境

瑞士的楚格州吸引了眾多的加密技術公司,有「加密谷」之稱。洛桑市也被選為REWIRED的歐洲基地,專註於機器人風險投資和基金。谷歌、Facebook、蘋果、迪士尼等在這裡都設立了研發基地。國際大公司和人才的聚集,共同為瑞士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蘇黎世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中,Rolf Pfeifer 教授與人形機器人 Roboy 握手)

會不會有一天人工智慧機器人統治人類?

1956年的一個不知名的下午,一個大名叫雨果的中年男人在講台上發表一席話,大意是:機器可以通過類似做題的一種糾錯訓練方式,最後擁有一種我們可以稱其為「學習」的能力。從此,人工智慧走向歷史舞台。

AI登上舞台的步伐並沒有這麼擲地有聲,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1996年「深藍」戰勝了世界頂級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整個世界開始對這個新生的事物好奇,無數學者投入其中。

去年烏鎮互聯網大會,阿爾法狗又戰勝了柯潔,無人駕駛汽車跑上了五環。人工智慧一次又一次的給我們驚喜。人工智慧是一個根據我們人類大腦開發出來的不斷發展的演算法,我們賦予了它學習的能力,來為我們服務。

AI跟我們似乎很相似,我們擁有肉體,而AI的身體是機械零件。我們擁有學習的能力,AI同樣擁有學習的能力。但是AI的機械身體比我們的身體更強健,他們的學習能力是我們的許多倍。從物質上講,AI是人類的進化體。

那我們跟AI有什麼區別呢?是意識,自主意識,意識讓我們區別於AI。但是2013年奧地利的一起「機器人自殺」事件讓我開始深思,如果有一天AI覺醒,開始有了自主意識,那麼,那時我們跟他們還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的肉體更易摧毀?我們的學習能力更低下?前段時間大火的《底特律成為人類》也深入分析過這個問題,結果是,我們可能用我們的智慧創造了比我們更先進的物種:AI。

當AI能夠自主思考,它們將有自己的觀點,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我想,在未來AI的發展上,AI被賦予的能力應該是足夠智能,但不能有自主意識,否則,未來將難以想像。


現階段無人駕駛商業化的進程中面臨問題是什麼?

現階段無人駕駛商業化的進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車聯網。保證車聯網的穩定性、時效性是現階段最大的障礙。只有車聯網技術得到了足夠的保證,無人駕駛汽車商業化才可能走向成功,否則只是一群在實驗場中的玩具罷了。

首先,車聯網需要面對的是無線網路傳輸速率的問題。道路上的汽車成千上萬,每輛車要和中央控制室進行實時的數據傳輸交流,對於高速行駛的汽車,一丁點延遲都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目前的4G速率還是遠遠不夠的,即將推出的5G或許會為數據傳輸這一方面鋪平道路。

其次,車聯網面對的還有複雜的信息處理計算問題。車聯網不僅要處理車輛與車輛之間的關係和狀況,還有比這複雜百倍的突發情況,例如闖紅燈的行人、自行車、電動車。假使其中一輛車出現問題進行了剎車,那麼整條路上的汽車都需要重新計算行駛的路線數據。特別是在超大城市中,這樣複雜的計算難度可能需要超高速的計算機才能做到。

最後,無人汽車的商業化還存在商業模式的問題,就像之前所提,對於這麼龐大的網路及信息系統的維護和使用所產生的成本就很難讓人承受。如果無人駕駛商業化,這些成本也會分擔到每個用戶的身上,會有多少人願意為無人駕駛汽車付出額外的費用,這也是個未知數。

所以在短短十幾年或者幾十年內,無人駕駛汽車的商業化依舊是個很大的難題,但是從長遠來,全面商業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台積電擬250億美元投資5nm製程,繼續保持晶元工藝領先優勢
7.22-7.28投融資匯總,網易以5000萬美元戰略投資VR遊戲公司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