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七年的他為陸贄鳴冤,八十多歲的老將軍連呼太平萬歲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已走到人生暮年的宰相李泌發揮最後一點餘熱,向朝廷舉薦了夏縣人陽城,唐德宗很給李泌面子,征拜布衣之身的陽城為諫議大夫。
陽城素以學識淵博、志行高潔聞名於世,此番被征拜為諫議大夫,朝野無不寄予厚望,很多人都認為「陽城必定犯言直諫,效忠職守,以至於死。」
其他諫官聽說陽城到來後,也是備受鼓舞,紛紛上書言事,唐德宗很不高興。然而,陽城自己卻整日與兩個弟弟以及賓客開懷暢飲,從不直言進諫。
人們猜不透陽城葫蘆里賣的什麼葯,甚至有人懷疑他是浪得虛名。前進士韓愈對陽城的行為很不滿,寫了一篇《爭臣論》的文章譏諷他,陽城不以為意。
一些故人看不懂陽城的操作,千里迢迢前來質問他,陽城總是強勸他們飲酒,不是客人先醉倒,就是陽城先喝趴下,反正沒有人能問出他的實話。
貞元十一年(公元794年),宰相陸贄在戶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齡的陷害之下,被貶為忠州別駕。當時,唐德宗余怒未消,朝廷內外都擔心陸贄再被嚴懲,但沒人敢為他仗義執言。
蟄伏七年的陽城忽然奮身而起,說道:「不能讓天子相信任用奸臣,殺害沒有罪過的人。」率領拾遺王仲舒、歸登、右補闕熊執易、崔邠等人守著延英門,呈上奏章,極力辯論裴延齡姦邪諂諛、陸贄等人無罪。
唐德宗大怒,準備治陽城等人的罪。幸虧太子出面營救,唐德宗這才怒氣消解,命令宰相去宣旨,讓他們趕快離開。
這時,八十多歲的金吾將軍張萬福快步走過延英門,大聲祝賀道:「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定太平!」他又逐一拜謝陽城和王仲舒等人,連聲大呼:「太平萬歲!太平萬歲!」
這兩聲太平萬歲真可謂振聾發聵,充分顯示了朝野上下對陸贄罷相的惋惜和對裴延齡的憎恨。自此以後,張萬福名重天下。
陸贄既然被罷相,裴延齡就隨時可能入相。陽城對外宣稱:「倘若讓裴延齡入相,我就會將任命他的白麻詔書當場撕掉,還要在朝堂上痛哭一場。」
為了阻止裴延齡入相,陽城決定主動出擊,上書陳述裴延齡的全部過失和罪惡,準備秘密彈劾。上書寫好後,他讓李泌的兒子李繁幫忙謄抄。
讓陽城沒想到的是,李繁直接將此事告知了裴延齡。裴延齡事先前往唐德宗處逐條解釋,等到陽城的奏疏送呈後,唐德宗認為陽城全是妄言,看都不看。
從早先的不發一言,到現在的振臂一呼,陽城的做法看似奇怪,原因其實很簡單。當陸贄還在位時,朝廷的大方向就不會偏,也就無需他多言;而一旦陸贄被貶,則意味著必有奸人上台,身為諫議大夫的他怎能不挺身而出。
但李繁的臨陣倒戈又讓陽城不免有些心灰意冷,連李泌的兒子都變得如此趨炎附勢、毫無操守,這世上到底還有幾人願意堅持真理?他一人的堅持還有意義嗎?


※史思明:我有千匹好馬;李光弼:我有五百母馬
※衝動的懲罰:李治想廢了武則天的皇后之位,結果自己成了傀儡
TAG:沉香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