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精神障礙的病恥感
病恥感是社會對患某種羞恥疾病個體產生的歧視反應。對於患者來說是一種患病後的心理應激反應,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反應,但是更多的是一種負性情緒體驗(恥辱體驗)。常見病恥感高的疾病有艾滋病,肝炎,精神障礙。
羞恥感的基本特徵是,社會刻板印象(標籤化),偏見和歧視。
羞恥感的分類是,1,自我羞恥感(患者的一種自我負性情緒體驗);2,社會羞恥感(公眾對某種疾病的人表現出來的負性態度);3,標籤迴避(有癥狀但未被診斷某種疾病的人,將公眾的歧視內化,怕被貼標籤而迴避治療)。
病恥感既然具有標籤化、歧視和偏見,那麼對於患者和家屬來說就有一定的危害性。具體危害如下:1,怕被貼標籤,患者不主動或者推遲就醫,家屬不催促患者就醫,延誤疾病治療以及嚴重影響疾病預後;2,對於已經接受治療的患者,為擺脫病恥感,治療依從性會下降,甚至放棄治療,造成疾病反覆發作或者加重;3,為避免受歧視,患者不願意上學或者工作,拒絕人際交往,逐漸出現心理退行和社會退縮,社會功能嚴重受損;4,癥狀穩定的患者,因病恥感而對病情避而不談,導致相應社會支持減少,自信心下降,對自己的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造成負面影響;5,因自我病恥感和社會病恥感,易導致患者出現自殺行為。自知力越完整的患者,自殺行為和成功率越高,可能是因為其內在病恥感高,自我羞恥心強烈所致;6,病恥感高的患者常伴有抑鬱、焦慮、恐懼情緒,加重原有的癥狀,使治療更加複雜化;7,家屬病恥感強烈,避免談論疾病,會導致患者病恥感升高,出現患者不接受、不治療或者治療依從性差、不接觸社會、自救意識差、「破罐子破摔」等不良後果;家屬不願面對現實,選擇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加重問題;8,社會病恥感高,易對患者產生偏見和歧視,甚至解僱等,社會支持不夠成為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絆腳石。精神障礙患者在生活中是被忽視的弱勢群體,疾病的琢磨讓他們身心陷入困境,生活更加艱難,而偏見和歧視更讓他們承受著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壓力和痛苦。
病恥感的解決之道:1,患者、家屬學習精神障礙知識,與他人分析交流經驗,接受嚴酷現實,勇於面對疾病,增強自救意識,改變觀念態度,放棄可怕「面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2,醫生或諮詢師需提供心理社會幹預,引導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傳遞積極正面的治療信息,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3,社會方面,向公眾傳播精神衛生知識,宣教公眾消除對精神障礙的偏見和歧視,去掉公眾看待精神障礙者的「有色眼鏡」,理解、尊重、關愛、接納他們,消除社會病恥感,讓他們勇敢地與病魔作鬥爭,順利地融入社會,從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TAG:郁香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