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狼性研究?網路霸凌?狐猴與寄生蟲?自殺者的掙扎

狼性研究?網路霸凌?狐猴與寄生蟲?自殺者的掙扎

原文作者:Ben Ragen

捷克斯洛伐克狼狗的基因組構成,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行為療法,歐洲青少年間的網路霸凌,狐猴在哪睡覺比較招寄生蟲,還有自殺者的內在自我掙扎,盡在BMC系列7月要文摘要。

BMC Genomic

捷克斯洛伐克狼狗的基因組構成

近年來人類對動物的馴化趨勢越來越傾向於選擇與動物的野生祖先相近的性狀。捷克斯洛伐克狼狗(Czechoslovakian Wolfdog,如圖所示)是喀爾巴阡狼與德國牧羊犬的雜交後代,很好地體現了這種選擇性繁殖。Caniglia及其同事們在BMC Genomic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捷克斯洛伐克狼狗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與其親代種群(喀爾巴阡狼與德國牧羊犬)進行了比較。

研究對12隻沒有親緣關係的捷克斯洛伐克狼狗與12匹沒有親緣關係的喀爾巴阡狼(個體間無親屬關係)的基因組進行了170k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然後對這些個體的基因型相互進行了比較,並與30個品種的355隻狗進行了比較分析。雖然捷克斯洛伐克狼狗的基因組與喀爾巴阡狼或德國牧羊犬的基因組有所不同,但他們之間依然存在基因相似性。在捷克斯洛伐克狼狗的基因組中,有超過300個基因與祖先狼更為相關,而有超過2000個基因與祖先狗更相關。

有趣的是,更具體的基因分析發現,捷克斯洛伐克狼狗與祖先狼相關的基因和諸如面部狹窄,耳朵短小,下顎突出等形態特徵相關,而與祖先狗相關的基因則更與諸如大腦發育,社交行為和認知行為等交流行為相關。

BMC Psychology

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行為療法

精神疾病的認知行為療法(CBTp)已被用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療。然而,CBTp對於核心精神癥狀(如幻覺)的療效不太樂觀,其對於患者的非癥狀後果(如生活質量)的療效還有待探究。

Laws及其同事最近在BMC Psychology上發表的一項綜合分析研究探究了CBTp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能力、抑鬱情緒、生活質量等方面的治療的有效性。該綜合分析共包括了37項隨機對照試驗。

CBTp對精神分裂患者的能力治療表現出輕度的有效性,但該效應不能持續很久。CBTp並不能顯著改善患者的抑鬱情緒或生活質量。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CBTp對於無明顯癥狀的精神分裂患者或許不是有效的治療方案。

BMC Public Health

歐洲青少年面臨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是指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實施的故意侵犯行為,包括社交孤立,散播流言和直接的威脅。網路霸凌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Athanasiou及其同事發表在BMC Public Health上的研究分析了歐洲八個國家中網路霸凌的文化差異及相關的文化因素。

來自德國、希臘、冰島、荷蘭、波蘭、羅馬尼亞和西班牙的12372名14至17歲的青少年完成了調查問卷,該問卷主要涉及社會人口因素和網路霸凌。約有22%的青少年曾經歷過網路霸凌,其中羅馬尼亞(37.3%)的比例最高,西班牙(13.3%)的比例最低。網路霸凌還與內化問題(包括不合群,焦慮)和外化問題(如侵犯)的高發生率相關。

BMC Ecology

狐猴的睡眠習慣與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能極大地影響宿主動物的健康。寄生蟲的感染受溫度,群體大小和飲食等因素的影響。Hokan及其同事在BMC Ecolo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討了動物的睡眠地點如何影響寄生蟲的感染。他們比較了兩種夜行性狐猴:埃氏鼬狐猴(如圖所示)和西部絨毛狐猴。由於這兩者具有相似的飲食結構,棲息地相同,群體大小相近,且都成對生活,因此有利於特異性地分析睡眠地點的影響。

研究人員記錄了26隻埃氏鼬狐猴和22隻西部絨毛狐猴的睡眠地點,並收集了它們的糞便,用於分析感染程度和寄生蟲的種屬。研究發現,埃氏鼬狐猴只在樹洞中睡覺,並且會重複睡在同一個樹洞中。而西部絨毛狐猴通常睡在樹枝上,而且經常變換地點。糞便分析發現埃氏鼬狐猴排出寄生蟲卵的概率是西部絨毛狐猴的三倍以上。

這些發現表明重複睡在同一個樹洞會提升狐猴與寄生蟲接觸並被感染的機會。

BMC Psychiatry

自殺者的內在掙扎

自殺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每年會有超過800,000人自殺而亡。過去,論文The internal suicide debate hypothesis: exploring the life versus death struggle認為,如果一個人產生了自殺的念頭,這個人在做出自殺決定的時候往往會在對生的留念(比如,對家庭)和死的絕望之間徘徊。最近Brüdern及其同事在BMC Psychiatry上發表的研究探討了生存理由(reasons for living,RFL)與死亡理由(reasons for dying,RFD)在預測自殺未遂者的抑鬱、自殺想法和自殺企圖方面的作用。

研究人員對16名被送到急救中心的自殺未遂者進行了問卷調查,測量了他們的抑鬱、自殺想法、生存理由和死亡理由。研究結果顯示,雖然RFL不能預測一個人是否有抑鬱、自殺想法或自殺企圖,但初次調查時擁有更多RFD的人在未來1年內更容易發生再次自殺的行為,且在未來2年內更容易抑鬱或產生自殺的想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MC期刊 的精彩文章:

吃著香蕉跟你講講鳥的演化

TAG:BMC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