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醫院所用的核磁共振有輻射嗎?真相真的難以相信!
核磁共振,又叫做磁共振,英文縮寫叫MRI,其全稱應該是核磁共振成像,但為消除因人們對核輻射恐懼而帶來的誤解,將其簡稱為磁共振成像。它是利用磁場作診斷,是體層掃描後,用計算機處理後成像。在這一技術的相關研究中,常見的說法有:核磁共振(NMR)、磁共振(MR)和磁共振成像(MRI)。第一種說法常用於物理或化學領域,用於描述磁共振的物理過程和共振現象;磁共振主要用於醫學領域,指一种放射學檢查技術,廣泛應用於各種醫學檢查和臨床研究,用磁共振而非核磁共振也可以避免「核」字引起的恐慌與擔憂。所以醫學檢查中規範稱謂為磁共振。而磁共振成像代表的是醫生在臨床檢查中使用的各種磁共振技術。
磁共振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兩個,
第一,磁共振會誘發幽閉恐懼症,有的人平時好好的,做了磁共振以後,就對封閉空間感到恐慌,這是由於磁共振的幽閉環境導致的,這種人佔10%,不過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現在好多磁共振設備是前後都開放型的了,如下圖,不是那種半封閉狀態,做磁共振的時候,會使人壓力小很多。
第二,磁共振造影劑的副作用
磁共振分為平掃和增強兩種,這兩種磁共振的價錢也是不一樣的,以Touch君做過的平掃磁共振為例,三甲醫院的價格是1045元,而增強的磁共振價格要比平掃高一些。所謂平掃,就是和做B超一樣,直接進去做就可以了,無創的。而增強磁共振,就需要注射造影劑了。磁共振的造影劑主要使用釓製劑,這種製劑的副作用和過敏率都很低,嚴重的不良反應的人,100萬人裡面能有2個人,所以對於這種急性的過敏反應和不良反應,不必擔心。
核磁共振是將人體置於磁場中,通過一系列變化,最終經過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核磁對於軟組織的對比度要優於CT,對於顱腦檢查來說,能夠更加清楚的區分腦灰質、腦白質等部位,所以核磁共振對於腦灰質病變、腦梗塞等診斷價值要優於CT。並且核磁共振還可以直接顯示腦血管,對於腦內血管動脈瘤的發現有很大參考價值。但是由於核磁需要在磁場中進行,所以對於會干擾磁場的金屬物質是不允許帶入核磁室之內的,這也是做過心臟支架及其他金屬植入物的患者不能做核磁共振的原因。另外,做核磁需要的時間相對較長,一般需要預約才能做,價格也相對較高。
其次,國外早已將核磁共振總在產前檢查上,對胎兒神經系統和心臟等的畸形判斷上,明顯要比彩超的正確率高,但是,在懷孕早期,美國放射學會建議要慎用。最後,核磁共振對於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比CT要優越。所以,核磁共振做的過程比較辛苦,雜訊大,時間比較長,價格也比較高是它的缺點,對人輻射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輻射區的狼發生變異?現實版「金剛狼」何去何從!
※主打通道和服務 「高輻射」新加坡成「一帶一路」東南亞樞紐
TAG:輻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