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當中必有隱情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在全民收藏熱的大背景下,古玩贗品市場也是風風火火,而不打假似乎成為圈子裡的潛規則。

究竟是不想打假,還是沒有辦法打假?

當中有什麼隱情?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您這個印章既不是玉,也不是名石,只是一個普通質地的石頭。」在近日開幕的某民間藝術博覽會上,某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為一名收藏愛好者鑒寶,「現在市面上贗品、仿製品很普遍,很少能像前幾年那樣撿漏兒,花小价錢買到真寶貝很難了。」

在現場,筆者也看到,不斷有藏家懷揣珍寶乘興而來,但是大多數敗興而去。專家表示,從這幾天的鑒定情況來看,真品不到20%,也沒有特別珍貴的古玩。

近年來,我國收藏市場繁榮,很多人投資或收藏玉器、陶瓷等藏品,就很多地方上的古玩市場來說,贗品佔九成。低檔次的贗品一兩萬元,好點的要3萬元,高仿得10多萬元以上。

如今古玩市場上多是仿品,雖然看上去古色古香,但實際上卻價值低劣。許多文物是小作坊批量生產出來的。河南、河北、陝西等省份,制假、造假的不在少數。

在古玩攤里買到贗品,圈內稱之為打眼,就是說一個人沒有眼力。

而古玩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不能因為買到贗品而退貨。並且,許多人買了贗品也不敢聲張,怕被別人笑話。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既然古玩贗品在收藏市場上如此泛濫,為何還呈紅火之勢?有藏家認為,賣家和拍賣公司都不用對藏品的真假負責,是當前古玩市場亂象叢生的最大原因。

不打假是因為打不了假。

古玩這個東西不像是奶粉,奶粉通過各種指標能檢測出真假,而古玩的鑒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權威部門。

近年來,屢屢出現所謂權威部門鑒定錯誤的案例,而鑒定專家由於知識結構等不同,對同一古玩的態度也不同。

此外,業內人士稱,現在拍賣行基本上已經在拍賣條款中註明了不保真這一項。拍賣遵循的是落槌成交規則,只要拍賣行聲明不能保證拍品真偽,就可以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比如會專門針對鑒定真品的標準來造假。連專業人士有時都分辨不清,更別提普通百姓了。

也有專家認為沒必要打假。

真正意義上的贗品,是指製作精良的收藏品。比如宋朝仿周漢時期的藝術品,這些仿品在明清時候就很了不起。高仿並不代表水平低,這些贗品在前代是仿品,在當代是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在未來就是古董。

贗品分為低、中、高檔次,中、高檔藝術品自身都具有技術品質,製作這些贗品的也是藝術家,並非普通工匠,人們可在甄別後適當收藏。現在很多收藏者認為,如果買不到真品,也可以買高仿品作為收藏。不能把高仿全部歸結為假冒偽劣、以次充好。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收藏大軍,強大的需求勢必讓市場更加廣闊。然而,收藏品的真假標準是很模糊的,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判斷。在歷史面前大家都是學生。因此,收藏的樂趣是在一次次淘寶中練眼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

前些年各類鑒寶節目的高頻率播出,還有撿漏者的經驗之談,膨脹了許多人的財富之夢。

有時大家只看到了作為成功者的個案,忽略了因撿漏而上當的大多數人,那是相當龐大的一個群體,社會上對售假者口誅筆伐,而忘記了買假者亦應反思自己的利令智昏。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鑒定工作是熟能生巧的工作,必須有很多收藏經驗,真假都看過才能做鑒定專家。

就算是專家,也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用先進設備的結果也不是很準確。

收藏者必須擺正心態,不要過分執迷於真與假。更不要急功近利,為了升值盲目購買收藏品。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建議初入門的收藏者還是堅持——多學習少購買原則,因為現在收藏市場比較複雜,大多數收藏愛好者缺乏相關知識。

例如,不同時代的瓷器和特點是不一樣的,不能一概而論。百姓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去博物館等方式先練好內功,建立自己甄別真偽的標準體系,再下手也不遲。

提倡過眼即擁有的心態,標準提高了、心態平和了,買到贗品的幾率就會下來了。

如果進行交易的話,之前找信得過的人掌眼,可與買家約定無條件退貨日期,把東西拿出來,從容地找人來把關掌眼,既買到了真東西,又不傷業內同行之間的和氣。

不打假是圈內潛規則嗎

圖片來源網路

別忘了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藝誠拾珍-骨董珍玩專場(九)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近期熱文鏈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考古故事丨「江口沉銀」出水文物首次亮相博物館
揭開明代御窯空白期的面紗:故宮展正統瓷器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