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比自己小17歲的許廣平面前,魯迅終於抵擋不住,高喊:我可以愛

在比自己小17歲的許廣平面前,魯迅終於抵擋不住,高喊:我可以愛

魯迅的第二位妻子許廣平對他的影響很大,儘管他們相差17歲,但刻骨銘心的愛情讓他們走到一起,從師生轉變為夫妻,這在當時引來了不少爭議。更何況,魯迅在此之前還有一位妻子朱安時刻照料著他的母親。

許廣平,廣東番禺人。她出生後的第三天,父親便將她許配給當地一個劣紳的兒子。當她長大後,即厭惡這門親事,並勤奮讀書,一心想要自立於社會。19歲那年,父親去世,剛好她的哥哥許崇歡從北京回來奔喪,幸好哥哥做主替她解除了婚約,從此,許廣平來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就讀。

在這裡,許廣平認識了老師魯迅。事實上,這一時期的許廣平,青春煥發,正與一個熱情豪爽的同鄉李小輝熱戀。李小輝當時在北京大學就讀,可惜年紀輕輕就染病身亡了。這給許廣平帶來了無限的悲痛,從此,她埋葬了美好的初戀,開始了新的探尋。

許廣平和魯迅感情的聯繫是在「女師大風潮」爆發後,師生在反對封建家長式教育的鬥爭中加深了情誼。通過數月的接觸,他們的感情飛速發展。有人曾做過研究,認為在1925年6月以後,他們逐漸進入「暗送秋波,情絲互遞」的階段。

接著,在彼此的通信里,親昵逗趣的稱謂字眼不斷出現。如魯迅稱許廣平為「兄」、「大人閣下」、「害馬」;許廣平則自稱「嫩弟」,心中還時有「定思粉骨相報」、「家規」之類的含蓄雙關語。魯迅並非聖人,他也經過了凡夫俗子們戀愛的必經階段。

大約在1925年9月的時候,他們兩顆心徹底地熔化在一起,燃起了熊熊的愛情之火。然而,魯迅畢竟有「世故」之稱,他開始面對社會輿論時不能沒有一絲顧慮,特別是害怕犧牲了年輕的許廣平。但這種顧慮,終究敵不過火熱愛情的衝擊,他只好為愛情煎熬著。

1926年8月底,由於北方軍閥的迫害,魯迅被迫南下,許廣平也與他同行。為了經濟上的原因和別的情況,他們一個去了廈門一個去了廣州。兩人書信往還,數日一封,愛情進一步升華。

不久,魯迅到了廣州,擔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許廣平任他的副手。「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魯迅辭去中山大學職務與許廣平接班到上海。這時,他勇敢地發出了「我可以愛」的呼聲,並向許廣平表示「只愛你一個」,此後兩人開始同居。

從此,許廣平就與魯迅生活和戰鬥在一起了。她自願放棄出去工作的機會,甘心替魯迅抄稿、校對、寄信、料理家務。同時精心護理魯迅的生活,儘力協助魯迅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和寫作。在上海那白色恐怖的日子裡,魯迅東躲西藏,不停地戰鬥,她也生死相隨,不離左右。

1929年,他們的愛情有了果實,是個兒子,取名為海嬰,意思是在上海出生的嬰兒。許廣平一心撲在丈夫的事業上,她無心打扮,生活十分儉樸。魯迅有時同她開玩笑:「看你這麼落拓,去買一些新的來吧。」她則答道:「要講究,你這點錢不夠我花呢。」彼此一笑了之。

魯迅去世前,曾送許廣平一首詩,寫道:「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究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這首詩,真實地寫出了他們婚後十年艱危相知,患難與共的愛情生活。

魯迅去世後,許廣平化悲痛為力量,抖擻精神,繼承丈夫的未竟事業。收集、整理、出版魯迅的著作,寫作了大量的回憶、紀念魯迅的著作、文章,為保衛魯迅,研究魯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38年《魯迅全集》的出版,就凝聚了她的心血。

1942年12月,上海的日軍為了尋找上海抗日知識分子和出版家的線索,逮捕了許廣平。對她用了電刑等殘酷刑法,但她抱定「犧牲自己,保全別人」的信念,毫不動搖。當時的人由衷地讚賞她是一個典型的中華民族的女戰士和英雄。1943年,許廣平出獄。

1968年3月3日,因受「四人幫」偷竊魯迅書信手稿一事的刺激,許廣平心臟病突發而逝,終年69歲。在遺囑中她表示,遺體供醫學解剖,家屬要「忠誠地聽黨的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手下猛將中,此三人位列前三名,常遇春排第二,第一是他
他是太平軍降將屢受湘軍排擠,李鴻章暗中拉攏,終成淮軍第一悍將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