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日英雄收到父親賜旗,旗上竟是一個「死」字,看懂的人無不落淚

抗日英雄收到父親賜旗,旗上竟是一個「死」字,看懂的人無不落淚

1943年,神州大地到處是硝煙瀰漫,號角聲聲。四川,作為抗日的大後方,也在連續6年遭受日劇年的大轟炸下滿目瘡痍。路上行人衣衫襤褸,天地之間一片灰色,昔日的天府之國毫無生氣。而在東線戰場,侵華日軍正發起攻佔湖南常德的戰役。在日軍強大的火力面前,中國軍隊且戰且退,以空間換時間,通過打持久戰、戰略收縮的方式逐次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

戰爭的消耗從來都是相互的,對於訓練基礎、裝備水平、戰術戰法都全面落後於侵華日軍的中國軍隊來說,這個就更加明顯。1938年的藤縣保衛戰,122師殺傷敵4000餘人,自損5000餘人。而在常德保衛戰中,中國軍隊傷亡更是達到了6萬人之多。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大規模戰役的不斷打響,加上西線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與日軍拉開戰幕,抗日前線到了兵源極度匱乏的緊要關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軍閥內戰時戶戶青壯年逃兵役、跑壯丁的消極抵抗截然不同,巴蜀大地掀起了一股參軍熱潮。天府之國的老人們不顧「養兒防老」的古訓,親手將自己的兒子送上抗日前線,身邊一個不留。在當時,嫁齡姑娘傳唱遮掩一段歌謠:「叫聲郎君要聽真,好男就該去當兵。你不抗日不嫁你,留你一世打單身。」千千萬萬的四川健兒們就這樣被父母、姑娘們「趕」進了出川抗日的行列。

在四川安縣,一位名叫王者誠的農民給兒子王建堂送來了一面旗幟,打開後無不令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旗幟是用一塊大白布做成的,旗的正中寫著一個蒼勁有力大大的「死」字。「死」字右邊寫道: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支援你在民族上盡忠;而左邊則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屍,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寇誓不還。屍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王建堂從軍後,被編入29集團軍44軍,前線作戰7年,參加大小戰役數十次,作戰英勇,擔任過副官、參謀和副營長,受過三次傷,實踐了「傷時拭血」的誓言,兩度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國防部通令嘉獎。他的這面「死字旗」如今被保存在四川大邑安仁鎮的建川博物館中,讓人觀之心頭震撼不已,它與川軍一樣在抗戰中聲名遠播。

川軍為中華民族的圖存與獨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抗戰中傷亡的326萬國民革命軍將士中有64萬為川軍將士。四川,包括當時的西康省,是抗戰中為全國提供最多人力的身份。其中1939年至1945年間,國民革命軍中尚有戰鬥力的部隊30%均為川軍,因此近代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此外,川人所提供純勞動的壯丁佔了全國壯丁的1/5以上,其陣亡將士亦居全國之冠。李宗仁為此感慨道:「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拾粹 的精彩文章:

中亞有個從東邊來的民族,自稱來自中原陝西,說中國話遵中華禮儀
太平天國余部轉戰南美洲,拒絕統治智利城市,只願做百姓低調生活

TAG:史海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