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拍賣會
今年紐約的中國書畫拍賣是一場充滿故事的拍賣會。
眾所周知,書畫或古董行買賣東西有一個大忌,就是千萬別聽講故事。偏偏此行里愛講故事的人還特別多,因為買家喜歡聽故事。於是撲朔迷離的故事滿天飛,內容時常牽涉到王室貴族或公卿高官,藏寶賣家不是和王爺有關就是家裡出過娘娘或貴妃。
收藏界老手當然不屑聽故事,但「藏家故事多半老套,聽故事者常是新人」,所以故事永遠有生存土壤,以至於有時候說故事的技巧能決定生意的成敗。古董行里有故事大王,他們沒去當作家寫小說,真是耽誤了好材料。
什麼故事呢?除了前述王侯類,還有一般買家喜歡聽的違法走私盜墓甚至海關查封遭逢動亂搶劫,家裡遇到急難需錢周轉但只賣給熟人哥們割喉價,或者另有撿漏卻誤賣又加價贖回之類。前些年,又增加了太監、宮女、御廚們的後人及其親戚等等更外圍的傳說。
除了居心叵測者刻意攪渾水,閑人們的推波助瀾也起了不小作用——收藏界不少藏友喜歡義務把聽來的故事改編成自己的故事,越編越神甚或以訛傳訛,最後根本找不到源頭。所以,業內人普遍認為如果一件文物的故事性越強,其可信度往往越低。因之,慢慢地在業界買東西聽故事成了第一大忌,以至有了「故事越神秘曲折離奇就越可疑」的說法。
那麼,又為何今年紐約居然出現幾大拍賣行同時用故事來做賣點的現象?難道他們不知道中國古董行的忌諱,或老外對此「外行」?
首先看看它們為何要講故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始,我幾乎每年都去看紐約拍賣行的展拍,見證了從「仨瓜倆棗」的「白菜價」買中國書畫到今天動輒天價的過程。以佳士得、蘇富比和邦瀚斯三大拍賣行為例,這些享譽世界的拍賣行過去是不愁貨源和買家的。他們是業界龍頭,幾乎根本無須操心做廣告招徠或用任何噱頭來吸引買家。
但是這些年的形勢有了變化。第一是國內買家來到紐約,在這個行業漸成了常客,他們全世界飛且相當部分人並不懂文物,純粹為了逐利而購買字畫。因為這批人的購買力不可小瞧,所以他們的特殊需求拍賣行不能不考慮。第二,這些年國內和國際上造假文物書畫成災,使得正規的權威機構必須想辦法證明自己貨真價實。第三,面對文物走向天價的局面,雖然名拍賣行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愁貨源,但是為巨利所驅,當然願意為此更加不惜人力、財力,去深度挖掘精品上市。
於是,今年紐約幾大拍賣行幾乎不約而同地講起了故事。(也許有「約」?)先是在佳士得,我看到裡面有民國聞人羅家倫及美國史迪威將軍的特藏,還有一些美國跟中國有淵源的世家的收藏。除了書畫,還有這些名人的介紹,他們跟書畫家往來的照片、書信,甚至他們出版著作中提到過跟此次拍賣之書畫相關的內容都被用說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附在展品旁。這是我此前從沒見過的方式。
無獨有偶,在隨後去的邦瀚斯拍賣行(也是非常著名的拍賣行,曾經拍賣過毛澤東張學良「西安事變」的文獻),我發現它們今年的做法也如出一轍。一些貴重名畫皆有藏家信息,包括從哪兒獲取、購買時的發票、傳承的原始文件及當年商店標籤照片等等。再去蘇富比拍賣行,也是一樣——它今年挖掘了不少名流世家的存貨,例如民國的總理兼外交部長顧維鈞的寶藏,其中包括很多聞人如陸小曼、陳立夫等不僅以書畫名世的新聞人物的作品,當然,名書畫家們的佳作更是不在話下。這些候拍的展品旁都有中英文對照的「故事」和圖文並茂的證明材料,看了令人嘖嘖稱奇。
西方人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法比較奇特,因之他們的故事牌也打得有自己的特點:一般都陳設在一組拍賣品的最前列,有家史、採訪錄、學術筆記、友朋交往或者西方人在中國的軼事,內容活色生香、豐富耐讀,幾乎可以囊括近百年的中國近現代史。雖然它們內容新奇,文筆也不錯,但寫作者很明白不能渲染的道理。他不願意把讀者引到故事裡面去,而是要人們把眼睛凝注在面前的作品上——它的終極目標簡單明確,就是讓觀眾深信眼下觀摩的作品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因此,它們的敘述平實,不像普通講故事般妙筆生花;基本上以羅列事實為主,其陳述像新聞資料一樣精確嚴謹,注重標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可能,會有圖、文或簽字為證。對於無法用照相作證的物品,凡在古書上如《石渠寶笈》類收集過的,就把書和原作擺在一起展示;有的上過著名美術史或畫冊的,就將刊載作品的原頁呈上以作佐證。
拍賣行的這些寫作不同於詩意寫作,它的中心點是「讓事實說話」。這裡列舉的這幾家拍賣行都是世界頂級的,金字招牌效益明顯,雖然不至於一言九鼎,但它們說話的分量業內外都是尊重的。但也正因為此,它們一向不多說話。今年雖然「話比較多」,但都是讓事實說話——有物證有人證還嫌不夠,甚至拍賣品有照片有發票,現當代的某些作品,還有當面看畫家創作此畫的場面。這是大型拍賣行必須要有的非常審慎的態度。對於沒有證據或暫無把握的作品,那些標牌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比如,他們只在自己能夠認定真跡的情形下才署上書畫家名字,凡不確定或稍有爭議的均表明「傳」(傳王冕)、「款」(文徵明款)、「前傳」(前傳顧閎中)、「仿」(仿徐渭)、「佚名」等等。
因此,與其說今年的拍賣行故事多,不如說是它們在新的市場形勢下,努力為拍品提供更豐富的來源有緒的證據鏈。這些老字號沒有吃老本,對拍賣品的前期包裝、宣傳仍然時時尋求新途徑,這種精神讓人佩服。
縱觀今年的拍品,可分幾大類。其一為傳統的名流收藏。包括顧維鈞、史迪威、羅家倫等的藏品。他們的藏品有古人的也有今人的,今人部分多有新聞效果,如陸小曼、陳立夫、胡適、于右任等人作品。
其次是赴華外國人早年的收藏,這一項又分兩種情形:第一種包括近代傳教士、醫生、外交官、商人、媒體人、律師或教師。這些「故事」證明拍品其來有自、傳承有緒。有的畫不僅有齊白石等名家的題名落款,還有賣畫者出版的當年在中國生活的回憶錄,其中甚至有談到購畫的細節。而第二種則是趕上尼克松訪華前後去中國訪問的美國學人、名流或歸國華僑結交名書畫家所得饋贈。名人如郭沫若茅盾等所贈作品和所寄書信,還有那時華裔教授延攬當時中國著名書畫家來美展覽、訪問等所獲得的作品等。
第三是各類收藏家、藝術家、旅行家、文化界人士及改革開放後訪華的美國代表團及知名華裔人士來華購藏。這些私人藏家有的是行家裡手,有的僅是為了一時興趣或為涉獵異國情調而購。這類展品旁多附有七十年代購買時友誼商店或琉璃廠的發票,標明是吳昌碩、傅抱石、齊白石、黃賓虹等的真跡。有位美國藝術史教師羅茜·奧萊特女士1985年到上海旅遊時去見程十發,程當場揮毫贈畫。展品旁附上了程十發畫此圖時半成品的情形。
令我意外的是,有不少拍品來自當年名人的身邊人如衛士、廚師、友人等,如蔣介石衛士、張大千廚師等委託拍賣的東西——與其說是書畫,嚴格講起來更像文物。
桃源圖 張大千
張大千是最近幾年紅得發紫的華人畫家。2016年他的《桃源圖》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以2.7億港元成交,據當年國際藝術品市場全年拍賣統計,張大千總值3.55億美元為世界首位,而畢加索3.24億美元屈居第二。有人笑言:藝術品拍賣也「東風壓倒西風」了。也許是借這個「東風」,跟張大千有關的一草一木皆雞犬升天,他給自家廚子臨時寫的菜單字條居然也能上拍賣會了。這批字條共21張,大多手帕大小且字跡潦草,卻索價8到15萬美元之間。最後成交價居然賣了116萬8千多美元,約值772萬餘元人民幣,讓人大跌眼鏡。
中國書畫拍賣現在已達天價,讓近年來歐美的拍賣行生意紅火。儘管如此,據說它們還有升值空間。那麼,藏寶者為什麼會出手呢?這一是因有些外國藏家並非真摯愛文物,而是視藏品如商品,受到近年文物價格飆漲形勢的激勵,他們覺得此刻出手正逢其時;二是某些藏家後代不懂中文和亞洲文化,對中國文物書畫興趣不大,沒有將之繼續保存下去的熱情。據這種情形推算,近些年海外文物市場估計還能出現不少真東西或好東西。
本文刊於2018年8月18日《文匯報 筆會》


※詹克明:以父女生命相托的水庫大壩
※刺桐花與鳳凰樹——泉州與廈門
TAG:文匯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