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靈魂的集散地,看盡整個城市的悲歡離合

靈魂的集散地,看盡整個城市的悲歡離合

地鐵,靈魂的集散地,看盡整個城市的悲歡離合。攝影師在地鐵上拍攝著流動在城市裡各形各色的人。他們的行為舉止,他們的雅,他們的俗,他們的美,他們的不羈,耐人尋味與思索,也折射出當下社會面相。

紐約地鐵上的手

Hannah Ryan

攝影師 Hannah Ryan 花了幾年時間記錄紐約地鐵上的手。在從布魯克林到曼哈頓的火車旅程中捕捉地鐵的親密和尷尬,她認為雙手反映的比你想像的要多。你不需要對心理學有所建樹,通過手,便能感受到其中的悲傷、壓力、愛、疲憊……

地鐵中的故事

skander khlif

Skander Khlif,1983年出生於非洲大陸最北端的突尼西亞,先後定居於8個城市,現居住於德國慕尼黑。他善於利用極具視覺衝擊的黑白與彩色畫面組圖,喜歡停留在不同城市的街頭,帶著鏡頭冒險,按下快門記錄居住者的每一個小故事。他的攝影作品可以在每一格靜謐畫面中聆聽到居住者對城市與眾不同的熱烈情感:時間給予自我的純粹直觀,正在顛覆空間對於他人的先入之見。

地鐵作為現代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在地鐵里每天都會上演千千萬萬的故事。Khlif將鏡頭對準了地鐵,下面這組作品就是他在俄羅斯與東京地鐵中所捕獲的百態人生。

莫斯科地鐵

東京地鐵

城中之城,地底下的紐約

Luc Kordas

攝影師Luc Kordas受19世紀經典攝影的影響,偏好略帶朦朧的黑白風格。他將紐約地鐵形容為「城中之城」,「地底下的微縮版紐約」。同時,他也將紐約地鐵作為主要拍攝地之一。在過去四年,他一直在持續記錄形形色色的上班族。

北京地鐵的十年

張星海

張星海,《北京科技報》的攝影記者,他以十年為一個周期,拍攝北京地鐵。10年前,北京地鐵開通的線路就只有4條:1號線、2號線13號線和八通線。而現在,線路開通的有18條之多(包括17條地鐵線路和一條機場軌道)。10年前,地鐵里還能看到許多賣報紙的,那時,新京報、法制晚報賣得特別火;10年前,人們大多在使用諾基亞、摩托羅拉這樣的手機;10年前,很少看見人們穿吊襠褲,大家也很少戴禮帽,但現在無論身份如何,人們的裝扮越來越洋氣了;10年前,大家也戴口罩,但都是用來防飛沫,現在基本都是防「PM2.5」的了。

2008年春,地鐵上一名賣報的殘障人士。如今在地鐵還時常能看見她,已改賣地圖。

2010年8月20日。國貿站,車門馬上要關閉,這位揀塑料瓶的婦女努力地把自己「嵌」進去。

2012年8月28日。地鐵上兩個年輕女子的背影。

2010年6月3日,地鐵國貿站,某網站扮成唐僧師徒在地鐵進行宣傳。

2011年3月22日,地鐵1號線,一位穿著時髦的女士突然出現在車窗里,遠看宛如一幅古典油畫。

2014年8月31日,文身青年。

2014年9月3日,地鐵呼家樓站,早高峰,獨自坐在地上哭泣的女子。

2012年4月25日,地鐵八通線早高峰的車廂。

2012年5月31日,早高峰,北京地鐵國貿站1號線通往10號線的通道,巨大的廣告燈牌下,一名男子疲憊地蹲在地上。

2010年9月17日,八通線,下班路上。

2012年11月13日,北京地鐵早高峰時的四惠站。由於換乘人數過多,乘務員不得不對乘客們進行限流。

2014年6月3日,地鐵八通線上的一對情侶。

高峰期時,大量的人群湧入地鐵,隊伍已經排到了地鐵口外。

2011年3月10日傍晚,地鐵10號線上的流浪歌手。

2010年11月23日。地鐵里的每一次口角都可能演變成一場「衝突」。

擁擠中也要尋求精神角落

朱利偉

朱利偉,出版社編輯,因為在出版社工作,也因為愛書,所以在地鐵上拍了很多讀書人。她每個工作日的早上從亦庄橋地鐵站上車,這樣一個小時的路程上,在五個多月的時間裡,大概拍下了一百多個在地鐵上讀書的人。

不管他們在讀什麼,他們手裡的書好像都在發著光,在地鐵裡邊吸引著我去拍下他們當時讀書的樣子。趕時間的上班族能在地鐵上有立足之地已經不易,哪裡還有心情和空間打開一本書呢?但當你真正試著打開一本書並且沉浸進去,地鐵上的那四十分鐘、半小時乃至二十分鐘,蘊含著探索精神世界的無數可能。「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地鐵再擁擠,地鐵上的讀書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角落。

2018年2月26日,地鐵換乘,上車發現面前的男士在讀《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2018年6月19日,直到後來我才發現這是我以後會遇到很多次的姑娘,她當時讀的是斯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人類群星閃耀時》。

2018年3月18日,周末早班車讀《三國演義》的青年。

2018年5月10日,地鐵上站在我身邊的這位,在讀的內容似乎有關遠離一切俗務的哲學家,想問他書名,最後還是沒有鼓起勇氣。後來在朋友圈得到了答案:《蒙田隨筆全集》。

2018年4月12日,讀《無人生還》的女孩。

2018年5月28日,一位老人在地鐵上拿著放大鏡逐字逐逐句閱讀太宰治《斜陽》。

2018年5月29日,換乘站人多,這位先生在換乘扶梯處打開書閱讀,準備等人流漸少再上去。我假裝無意從他身旁經過,瞄了一眼,是本外文書。拍照時他抬起頭看了我一眼,我尷尬地堆滿笑容,做好了解釋的準備,他好似一時沒反應過來,合上書本上樓去了。

2018年5月30日,「烏爾比諾家裡看上去一切正常,唯獨主婦不在家。」哦,是《霍亂時期的愛情》。值得在早高峰地鐵上花時間的小說,不知道無意中戰勝了多少同類。

2018年5月30日,一個把kindle用到掉漆的大叔。

2018年5月30日。是夏天特別適宜閱讀嗎?換乘一次就遇到一個讀書人,每天也都能遇到好幾個地鐵閱讀族。他在看的是一本讀客出品的小說,書名沒看到,根據內容判斷是《清明上河圖密碼》。

2018年6月5日,夜班車上讀書人,《演講的力量》。

2018年6月8日,同時在看兩本書,是勘察設計註冊工程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2018年6月19日,讀《西夏瓷》的女士。

2018年6月21日,大叔在讀的是《木卡姆》,特意去搜了一下,這是一本介紹新疆維吾爾族音樂文化的書籍。但它是寫給一般讀者閱讀的,內容區別於音樂學的學術著作。

2018年6月25日,下班時遇到這姑娘從單位出來,當時就見她拿了一本白岩松的《白說》。一路同行進地鐵,跟她走進同一節車廂,拍下了她在地鐵八分鐘路程上讀書的樣子。

2018年6月27日,讀《毛澤東傳:名著珍藏本》的男青年,剛好拍到有偉人畫像的一頁。

2018年6月28日,封面可以說是很夏天了。這本《永恆的邊緣》是《巨人的隕落》的大結局,官方宣傳說是火遍全球的20世紀人類史詩「世紀三部曲」的第三部。

2018年7月2日,他讀的是三聯版《明式傢具研究》。發現能被帶上地鐵的書還是以經典和暢銷居多。這本王世襄的著作被譽為明式傢具的「聖經」,享譽海內外。出版社介紹說是「中國古典傢具學術研究領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

2018年7月4日,換乘下車前抓了一張,他讀的是暢銷多年的《明朝那些事兒》第七部,大結局。

2018年7月6日。讀歷史作品的姑娘並不稀奇,難得的是讀大部頭,15冊套書《羅馬人的故事》,她已經讀到最後一冊,《羅馬人的故事15:羅馬世界的終結》。

拍攝地鐵時常非常單調,有的只是沒完沒了的重複,有故事發生的場景其實非常少,許多場景是攝影師可遇不可求的。但同時,地鐵又是城市發展的名片,一個窗口,一個舞台。從這個窗口,可以觀察城市居民的真實生活狀態。用鏡頭記錄下的瞬間,是攝影師對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一個看法,也是一個表達。

在地鐵拍攝過程中,攝影師更應當尊重被拍攝者,注意隱私權的問題。即使你的拍攝目的再高尚,如果被拍攝者拒絕,攝影師還是應當罷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美攝影 的精彩文章:

『乒乓在沃』賽事作品展
鏡頭下的美食如何才能令人垂涎?

TAG:大美攝影 |